白斑啄木鸟
英文名:White-spotted Woodpecker
学名:Veniliornis spilogaster
【简介】
白斑啄木鸟,学名Veniliornis spilogaster,属于䴕形目啄木鸟科。该鸟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常见于多种森林环境,包括城市公园。
【外形特征】
白斑啄木鸟体长16至19.5厘米,体重35至45克。成年雄性具有橄榄色前额、黑色带红条纹的顶冠、棕色脸庞和薄白眉纹;雌鸟缺少红冠,顶冠为橄榄棕色,散布小白斑。其羽毛为橄榄绿色,边缘多呈淡黄色或白色条纹,下体为深橄榄色,喉部和胸部间分布着黄白色条纹或斑点,尾巴和翅膀则为暗褐色,带有白色横纹。
【鸣叫特征】
这类啄木鸟发出轻微警戒声,类似于单个"pic"音。还有一系列独特的叫声,例如尖锐的"cheékit"、“ti-rra-rra”、"reh-reh-reh-reh"等,以及幼鸟在巢中发出的各种变化音调。其轻柔的敲击信号通常由2到4次敲击组成,中间有停顿。
【生活习性】
其生活栖息于森林、林地,从湿润低地到开阔的林地,再到轻木公园等。以树皮下的甲虫幼虫和其他昆虫为主食,并摄取部分浆果。在觅食时,它们猛烈地啄食以挖出树干或树枝中的食物。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从7月到12月,选择低洼处如树桩挖掘巢穴,其中心材料被占为巢室。据记载,在7月该种鸟类已经记录到交配行为,并在12月喂养雏鸟。至于窝卵数、孵化期及离巢时期,由于缺乏详细的数据而无法给出具体时间。
【外型辨识】
白斑啄木鸟和其他啄木鸟相比较,头部的显著白色条纹和雄性的红冠成为主要区别特征,幼鸟上体条纹则较成鸟模糊和不规则。
【保护状况】
据IUCN红线名录最新版本(2009年),白斑啄木鸟的保护级别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该种鸟类分布于南美洲,具体包括巴西东南部(自戈亚斯州和米纳斯吉拉斯州向南)、巴拉圭及阿根廷东北部、智利、乌拉圭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