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朱鹀科 > 朱鹀属 > 朱鹀
朱鹀

朱鹀

英文名:Przevalski's Finch

学名:Urocynchramus pylzowi

【简介】
朱鹀,学名Urocynchramus pylzowi,属于雀形目、朱鹀科,为中国特有物种。该鸟最早被认为是朱雀或鹀类,但在2000年后被重新分类,成为Urocynchramidae科下的唯一物种。

【外形特征】
雄性朱鹀上体呈条纹状棕色,喉至尾侧带有玫瑰红色,而雌性全身多呈现条纹状棕色。它们比朱雀等同类要纤细,而喙较小,且尾巴较长。成年朱鹀体长约为15.5-16.5厘米,相较朱雀,具有一对明显深玫瑰红色的喉、颊、胸、上腹部两侧以及胸部,而雌鸟头部和背部类似雄鸟,颊部和耳羽呈现棕黄色,条纹更深。幼鸟羽色及具体特征尚不完全明了,可能类似于雌鸟。

【鸣叫特征】
雄性朱鹀时常发出短促且急速的“chitri-chitri-chitri-chitri”鸣声,偶尔在飞行状态下发出清脆且响亮的“kvuit kvuit”声,类似于其他类似的雀类。

【生活习性】
朱鹀栖息于海拔3050-5000米的山地及亚山地斜坡区域,偏好生长有Potentilla tenuifolia的地带,有时也能在矮柳及杜鹃花丛中发现。它们通常独居或成对行动,在非繁殖季节中会以约15只左右的小群存在。这些鸟主要以小种子为食,常见于灌木或地面活动,经常接近水源。繁殖期时,朱鹀会建造位于灌木底部的巢,离地高度大约为5-15厘米,巢由长草茎和细枝构成,内部则以细根和动物毛发作为垫层。

【繁殖习性】
根据观察记录,朱鹀的繁殖期通常集中在7月份,此时已发现幼鸟离巢及带有卵的巢。每对朱鹀将产下2-4枚蛋,蛋呈现出灰绿色,并带有棕色或灰棕色斑点。

【外型辨识】
朱鹀与其他同科鸟类如朱雀的主要区别在于体型偏瘦长,喙较小,尾巴较长。相较于暗色朱雀(Carpodacus nipalensis)和大朱雀(Carpodacus rubicilla),该鸟的嘴巴边缘间存在间隙,且上喙基部已膨胀。朱鹀的尾巴类似凹形,与长尾山雀(Aegithalos caudatus)极为相似。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朱鹀被列为无危物种(Least Concern),同时在中国的最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Ⅱ级,2021年2月5日发布)。

【地理分布】
朱鹀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高海拔地区,包括甘肃西北部、青海东部及四川西部。其模式产地为青海东北部大道河。这些区域多位于东青藏高原至中国中部的特定区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