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海雀科 > 海鸦属 > 崖海鸦
崖海鸦

崖海鸦

英文名:Common Murre

学名:Uria aalge

【简介】
崖海鸦(Common Murre,学名:Uria aalge),栖息于亚北极至温带的海洋,是鸻形目海雀科海鸦属鸟类。其体型较大,以鱼、甲壳类及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

【外形特征】
崖海鸦体长在38-46厘米,翼展61-73厘米,体重介乎945到1044克。繁殖期间,前背及翅膀呈现黑色,腹白,且喙尖暗色。秋冬季,脸部为白色,上段眼后有一根暗颜色羽毛。幼鸟的外观与成鸟相似,但在初次换羽后,幼鸟需要两月之后才能将原有的白色羽毛大部分换掉。另一识别特征是其构线中的暗色,并非锐角“V”形,而是直线或浅倒“U”形。

【鸣叫特征】
崖海鸦可发出柔和的咕噜声等多样的鸣叫声。

【生活习性】
崖海鸦主要栖息在裸露的岩石岛屿和海岸峭壁上。它们利用狭窄的翅膀在水中快速游动捕捉鱼和其他海洋生物。其潜水深度可达到30-60米,大纪录为180米。此外,它们每日常需要摄入约20-32克的食物,主要以极地鳕鱼、大西洋鳕鱼、毛鳞鱼、玉筋鱼和西鲱为主,偶尔也捕食有壳软体动物、乌贼和蛇形尖嘴鱼。

【繁殖习性】
崖海鸦结成集群筑巢于裸露的岩石上,未筑巢。每年产一枚蛋,大约30天的孵化期。蛋的重量约为雌海鸦体重的11%,长度更一致,这有助于蛋在碎石上滚动时不容易滚出巢地。厚实的一端有利于更好地传导孵化热量,加快幼鸟的生长。

崖海鸦会在4-10岁期间具有繁殖能力,6-7岁及9-10岁的成鸟的后代存活率较高。幼鸟生长到16-30天大时会离巢。在生长的末期,父鸟会陪同幼鸟长时间(2-3个月)以及在捕食、迁徙途中照料幼鸟。

繁殖季之后,崖海鸦向南方迁徙,其迁徙距离可能达1000公里以上。

【外型辨识】
崖海鸦对人类干扰很敏感,比如攀岩和观鸟活动。人类活动显著影响了崖海鸦的数量。崖海鸦的数量可作为判断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指示之一。

【保护状况】
全球IUCN濒危等级评定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北美亚北极地区及北温带海岸线、欧亚相应区域是崖海鸦的繁殖地;非繁殖时期,它们会迁徙至更温暖的地区如墨西哥的北部及其周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