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喉爬地雀
英文名:Scale-throated Earthcreeper
学名:Upucerthia dumetaria
【简介】
鳞喉爬地雀属于雀形目、灶鸟科、爬地雀属的一员。它们体型中等,体长约20至22厘米,体重37至55.5克。
【外形特征】
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其长而向下弯曲的喙,喉咙和胸部带有暗色鳞状斑纹,并且还具有浅色眉纹。头部呈现灰白色并带有灰褐色的斑点;背部呈棕灰色,翅膀灰褐色,翼羽基部偏红;尾羽圆形且尾端颜色较背部更深,带黑褐色纹理和暗赤色尖端。嘴角白色,喉咙有暗色细条纹,胸腹分别为灰色和白色,侧腹偏深灰色。虹膜呈现深棕色,脚趾则深棕。
【鸣叫特征】
鳞喉爬地雀常从树梢发出声音。音乐上,它发出类似‘chippy, chippy, chippy, chip’或‘pli-pli-pli-pli-pli...’的声音,且音调会略微上升,声音峰值约为6千赫兹,偶尔会以类似‘keet’或‘keep’的尖锐声传达,并以‘dzit’的干燥声结尾。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偏好在干旱山区的灌木植被中活动,有时也会出现在岩石斜坡和相邻的湿地中。他们的活动范围可高达4000米,主要表现为留鸟特征。繁殖季结束后会向北迁徙,最远达到阿根廷北部和乌拉圭南部。
【繁殖习性】
南半球盛夏季节是繁殖期,在智利和阿根廷地区,一般观察到10月至12月有卵和小雏鸟的迹象。它们构建的巢洞深达1至2米,位于石洞尽头,也可能隐藏于灌木丛中或人工结构内部,巢内铺设有草料。一窝卵通常为2至4枚大小为27至29毫米×20至22毫米的白色卵,主要呈现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结构。
【外型辨识】
鳞喉爬地雀与其他爬地雀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喙形、显著的鳞状喉部及胸部斑纹。需注意,相对的,另一相关的物种——林爬地雀,曾被认为处于同一物种中。
【保护状况】
鳞喉爬地雀的地理分布广泛,覆盖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秘鲁及可能的乌拉圭,并受到分布于马尔维纳斯群岛和更多领土的影响。它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的无危物种,编号为LC。对于特殊亚种,如peruana,仅在50年前有多发于秘鲁东南部普诺省的记录,自那时起未再发现。
【地理分布】
鳞喉爬地雀属于雀形目、灶鸟科、爬地雀属的一员。它们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及其周边区域,以及巴塔哥尼亚和火地岛的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