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氏王霸鹟
英文名:Couch's Kingbird
学名:Tyrannus couchii
【简介】
库氏王霸鹟(学名:*Tyrannus couchii*),隶属于雀形目、霸鹟科、王霸鹟属。该鸟类体长约20-24厘米,体重约40克。
【外形特征】
头部灰白,下巴白色;眼周环绕黑色眼罩,其余下部黄白色,胸部略显暗色;背部橄榄灰色;翅膀和尾部黑褐色,呈现微凹形状。尾部雄性有较小的红橙色斑块。喙、腿和脚均为深黑色。从外貌上看,雄性与雌性相似,但在繁殖期季节(3月至8月),雄鸟会在泄殖腔突起发育时更加明显,而雌鸟将表现出筑巢相关的孵卵斑。
【鸣叫特征】
库氏王霸鹟的叫声包括缓慢单一的‘pit’或‘kip’以及嗡嗡的‘pitweeeer’,与快速重复、金属质感的热带王霸鹟主要叫声明显不同。
【生活习性】
库氏王霸鹟栖于轻度森林化及半开放区域,如稀疏森林、郊区地带、荆棘林以及树丛;偏好靠近水源如河流旁;也常见于道路和森林边缘地带。它们的饮食主要由昆虫构成,偶尔也食用小浆果和种子。捕食方法多样,包括悬停、在空中追逐或快速俯冲以捕捉空中飞行的昆虫。
【繁殖习性】
该鸟倾向于在轻度森林环境中构建巢穴。其巢址常见树种包括糖刺槐、雪松榆、得克萨斯黑檀及墨西哥白蜡树。筑巢材料主要由树枝、树叶、苔藓和树皮组成。幼鸟约2至3周后首次展翅飞翔,由双亲共同抚养。
【外型辨识】
尽管两者外形相近,但库氏王霸鹟叫声特征迥异。两者的栖息环境存在差异,热带王霸鹟更偏好开阔环境,而库氏王霸鹟系统地倾向密集树丛栖地。
【物种区别】
该鸟类被归类为无危物种(IUCN,2009)。库氏王霸鹟的地理分布范围涵盖了德克萨斯州南部至墨西哥东部、伯利兹北部。
【保护状况】
1853年,由Darius N. Couch首次发现,后因叫声与生态的进一步研究被重新分类为独立物种,在1979年确认了这一归类。其生存领地涉及北美与中美洲交界地带,横跨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墨西哥南部及中美洲部分地区。
【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