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鸫
英文名:Eyebrowed Thrush
学名:Turdus obscurus
【简介】
白眉鸫(学名:Turdus obscurus),属于鸫科鸫属,是一种分布广泛且重要的雀形目鸟类。繁殖期间,它们栖息在西伯利亚至蒙古的密集针叶林或阔叶林中;秋季迁徙至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过冬。
【外形特征】
成鸟体重61-117克,体长21-23厘米,雄鸟头部呈灰褐色,背部带有橄榄褐色和斑驳的橙褐色,腹部橙黄色,具有显著的白色眉纹,眼下方标记特征明显且白色。鹰鼻下完全深褐色,大腿和脚部为黄色。雌鸟整体呈褐色,腹部橙黄色较为淡雅。幼鸟背部棕色,腹部浅橙色,头部有暗色和亮色的模糊标记。
【生活习性】
白眉鸫活跃好动,常在林下或疏林中活动。其食谱包括鞘翅目、鳞翅目昆虫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迁徙时,它们经常成群移动,偏好独行或配对。
【鸣叫特征】
该鸟类鸣声由一系列短促而多变的短语组成,含有简单而丰富但有时略显粗糙或类似于芦苇的音符,通常以高音颤音、嗡嗡声或清脆的连续音符结束。春季迁徙前,白眉鸫还会发出咕噜声的亚歌曲。
【繁殖习性】
每年繁殖一季,通常在春季的5月至7月。白眉鸫在密集灌木或道旁树林中筑巢,巢呈杯形,由细枝叶、草茎、根和泥土构成;每窝产卵数量为4-6枚。
【外型辨识】
白眉鸫成年雄鸟头部灰褐色、背部橄榄褐色与斑驳橙褐色,腹部橙黄色,具有显著白色眉纹。雌鸟整体呈褐色,腹部橙黄色淡雅。幼鸟背部棕色、腹部浅橙色,头部有暗色和亮色模糊标记。
【物种区别】
与同类白腹鸫和灰背鸫相比,其排他性最明显的是其独特的白色眉纹。无眉纹或胸腹无橙色标记则是它们的重要鉴别特征。
【保护状况】
群类物种生存于密集的森林区域,种群数量较为稳定,并未达到濒危级别,被列为无生存危机(IUCN红色名录——无危级别LC)。白眉鸫于1789年被德国博物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描述,其学名为Turdus obscurus。这项物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三级保护动物。
【地理分布】
繁殖期,该物种分布于俄罗斯欧亚大陆中部及东南部,包括西伯利亚、蒙古和日本。非繁殖期则越冬至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在中国,它们遍布除了青藏高原外的各地。髂月份开始迁徙,翌年10月份再度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