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鸫科 > 鸫属 > 灰背鸫
灰背鸫

灰背鸫

英文名:Grey-backed Thrush

学名:Turdus hortulorum

【简介】
灰背鸫,学名:**Turdus hortulorum**,又名灰乌鸫。雄性成鸟背部呈现纯灰色,腹部鲜亮橙色;雌鸟及亚成雄鸟背部为褐色,喉部和胸部带有深色斑纹。广泛分布于山林、城市公园和庭院等各种环境中。

【外形特征】
成年雄性个体的体型大约为20-23厘米,体重约61-69克。雄鸟的上体呈现出鲜明的灰色,下胸部和两胁显现出明亮的橙红色;下腹部为白色。雌性个体上半身的颜色为橄榄灰褐色,下半身则是白色到浅橙色,同时胸部带有深色斑点。幼鸟的羽毛与雌鸟非常相似,但上半身有橙褐色斑点和条纹,腹部更多典型的深色斑点,橙色部分则有所减少。

【鸣叫特征】
灰背鸫鸣叫声显著优美,通常从林中树梢巢穴位置发出,叫声多为短促响亮的变化音节,每个音节通常由快速的哨音和随后的高音颤音构成。此外,它还具有一些柔和的低沉声音、急促的“chack-chack”声以及警报中的尖锐的‘tsee’或是‘chee’声。

【生活习性】
生态环境:灰背鸫栖息在温带的森林地带,喜爱在林下植被丰富的落叶层活动,并单独或结成小对出没。它们食谱包括昆虫、蜗牛和水果,活动范围广泛,尤其偏好低山丘陵区的密林环境。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为5月至8月中旬,巢筑在幼树叉点之上,由干草茎、泥土和松针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出3至5只卵,具有淡绿色,带有一些红色和紫色斑点。孵化期约为14天,雌鸟负责孵卵,幼雏约经过11天左右的哺育后,即能出巢独立生存。

【外型辨识】
灰背鸫雌鸟在羽色上区别于乌灰鸫雌鸟,尤其在嘴部黄色的表现,羽毛斑点仅限于胸部;而比黑胸鸫雌鸟更白色。在迁徙期中,他们可能与其他种类的鸫鸟混居。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灰背鸫在中国东北部和远东地区的俄罗斯进行繁殖。依据IUCN评级为“无危”(LC)。每年秋季从繁殖地迁徙,途中顺行中国大部区域,转向中国南部及越南北部越冬。在中国,灰背鸫被视为区别显著的鸟类,对观鸟者来说,有时才能在特定季节看到这些行踪不定的访客。然而,这些鸟类已被列入中国的受保护物种名录,以确保它们不会受到过度开发的影响。

【地理分布】
分布区涵盖俄罗斯东南部和朝鲜的繁殖期,以及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的越冬区。在中国东北,该鸟类被定义为夏候鸟,在南方和迁徙路径省份,特别是北京,则作为旅鸟或冬候鸟出现。数量相对稳定,但如果人类开发活动逐渐扩张,对鸟类栖息地造成破坏,它们的生存可能会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