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咬鹃目 > 咬鹃科 > 美洲咬鹃属 > 蓝顶美洲咬鹃
蓝顶美洲咬鹃

蓝顶美洲咬鹃

英文名:Blue-crowned Trogon

学名:Trogon curucui

【简介】
蓝顶美洲咬鹃,学名为Trogon curucui,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咬鹃目、咬鹃科、美洲咬鹃属。这种鸟类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盆地及周边地区,包括巴西、阿根廷、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和秘鲁等国家。

【外形特征】
蓝顶美洲咬鹃体长约24至29厘米,体重在39至63克之间。雄鸟头部呈蓝绿色,眼圈橙色,头颈部两侧及胸部呈金属光泽绿蓝色,背部为青铜绿色,翅膀密集的细纹显得灰色,腹部红玫瑰色,尾羽下部有黑白色条纹。相比之下,雌鸟头部、背部和上尾部的羽毛呈现灰色,翅膀上有白色条纹,腹部有粉红色或淡红色,尾羽下部的黑白色条纹更细窄。雄鸟的指名亚种、peruvianus亚种及behni亚种在羽毛颜色和图案上略有差异。

【鸣叫特征】
该物种发出连续快速且节奏均匀的“kow”叫声,每次持续约4至5秒后突然停止。

【生活习性】
蓝顶美洲咬鹃生活于多种森林环境,从低地雨林到次生林边缘,甚至干燥的半落叶林。它们活跃于树冠层至林下层,食性以昆虫、蜘蛛及小果为主,有时也加入混合觅食的鸟类群体。繁殖范围海拔可从低地至1750米。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从5月开始,在阿根廷可能延续至12月。这种鸟类在白蚁丘洞穴筑巢,每窝产2至3枚蛋。

【保护状况】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 3.1,其等级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其分布区域位于南美洲亚马逊盆地以南,东行至巴西海岸,横向覆盖至安第斯山脉东侧的国家,如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