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美洲咬鹃
英文名:Collared Trogon
学名:Trogon collaris
【简介】
白领美洲咬鹃(学名:Trogon collaris),又称Collared Trogon,属于咬鹃目咬鹃科的美洲咬鹃属鸟类,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的热带低地湿润森林。
【外形特征】
白领美洲咬鹃体型较小。雄鸟头部、颈部和背部呈现亮丽的金属绿色,面部为黑色,翅膀覆羽有黑白斑纹,腹部则是鲜红色。雌鸟上体为橄榄棕色,腹部较暗淡的红色。尾羽上表面为绿色,并带有黑色尖端,下表面则呈现黑白条纹,尾端为宽阔的白色。翼覆羽在幼鸟时为褐色,成鸟具有相对精细的黑白斑点。
【鸣叫特征】
该物种的叫声因地理位置而异。墨西哥及中美洲种群发出哀怨、由两到三音符组成的叫声,而南美地区的种群则发出一系列圆润的哨音,通常伴有结巴的前奏。
【生活习性】
白领美洲咬鹃栖息于多种森林类型,包括湿润常绿森林、开阔林地、种植园、云雾林和松林,主要在树冠较低的部分和较高层的下层栖息。以昆虫和小果实为食。它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非繁殖季节偶尔形成小群体。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最早自法属圭亚那的11月开始,最晚在委内瑞拉的4月。筑巢通常在腐木或树上白蚁巢中的浅洞内,由双亲共同孵卵和抚育幼鸟。每窝产卵数一般为两枚。
【外型辨识】
该物种与橙腹咬鹃(Trogon aurantiiventris)和美洲咬鹃(Trogon viridis)相似,但白领美洲咬鹃腹部为红色,且橙腹咬鹃腹部为橙色,美洲咬鹃栖息地海拔较高,尾部下表面条纹更纤细。雄性白领美洲咬鹃具有窄红眼环,雌鸟面部为黑色。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估,白领美洲咬鹃目前的保护状况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白领美洲咬鹃分布广泛,包括墨西哥东部、亚马逊雨林及巴西东南部。在南美洲主要栖息于低地湿润森林;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栖息地则包括湿润山地、半落叶和松树常绿森林,海拔高度最高可达2,400米(墨西哥)和2,300米(哥斯达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