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咬鹃目 > 咬鹃科 > 美洲咬鹃属 > 拜氏美洲咬鹃
拜氏美洲咬鹃

拜氏美洲咬鹃

英文名:Baird's Trogon

学名:Trogon bairdii

【简介】
拜氏美洲咬鹃,英文名:Baird's Trogon,学名:Trogon bairdii。主要分布在哥斯达黎加的塔尔科莱斯河周边地区至奇里基省,在巴拿马较为罕见。

【外形特征】
拜氏美洲咬鹃体长为25至28厘米,体重约95克。雄鸟头部和胸部呈深紫蓝色,背部金属蓝绿色,下部为鲜亮红色。尾上覆羽绿至蓝紫色,尖端黑色,下部几乎全白仅尾尖黑色。主翼覆羽为黑色,外缘白色。雌鸟整体呈现灰色,腹部为红色,尾下覆羽有黑白相间条纹。幼鸟模样与雌鸟相似,但尾尖和条纹更加不规则,雄鸟的橙色腹部较少,雌鸟则无。

【生活习性】
拜氏美洲咬鹃活动于湿润雨林的树冠层,也偶尔出现在边缘地带、高大次生林及半开放的阴凉林地中。其食谱包括水果、昆虫,偶尔也捕食地面的小型脊椎动物。

【鸣叫特征】
拜氏美洲咬鹃的叫声酷似犬吠,起初平稳,随后加速下降,有时以几个间隔较大的低音符作结。受到惊吓时会发出尖锐的咯咯声。

【繁殖习性】
该鸟的繁殖期为4月到8月之间,选择枯死树木中的树洞为巢穴,每次产卵2到3枚。孵化期为16至17天,雏鸟在约25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拜氏美洲咬鹃与绿背美洲咬鹃非常相似,但可以通过其特定的红色下体、淡蓝色眼环、灰喙以及尾下覆羽的白色条纹来识别。

【保护状况】
拜氏美洲咬鹃目前被IUCN列为近危物种(NT)。

【地理分布】
拜氏美洲咬鹃仅分布在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西部的奇里基省,主要在哥斯达黎加的自然保护区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在巴拿马境内则较为罕见。在哥斯达黎加,它们的分布范围从北至塔尔科莱斯河,南部几乎限于保护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