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鹪鹩
英文名:Pacific Wren
学名:Troglodytes pacificus
【简介】
太平洋鹪鹩(学名:Troglodytes pacificus),又称为阿留申鹪鹩,属于雀形目鹪鹩科的鸟类。它曾与东部北美的冬鹪鹩及欧亚大陆的鹪鹩共同被归为冬鹪鹩。
【外形特征】
太平洋鹪鹩是一种非常微小的鸟类,体长在8-12厘米之间,体重8-12克。其羽毛颜色从深棕色到中棕色不等,背部要比腹部颜色更深,身体的下部、翼和尾部有明显的暗色条纹。头部有一条较为明显的白色眉纹,喉咙和胸部的颜色较浅。雄鸟与雌鸟在外形上很难区分,季节性变化也很不明显。体色和体型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例如阿留申岛个体颜色更偏苍白,体型明显较大。
【生活习性】
该鸟类主要生活在西部北美的湿润针叶林,偏好环境较为古老的老林带。太平洋鹪鹩利用倒木、树根和苔藓覆盖的地带占位筑巢、觅食。其繁殖区地跨美洲西北部,包括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南部海岸至南达科他州黑山区。
【鸣叫特征】
太平洋鹪鹩以其复杂且高音量的哨歌著称,这种声音通常由雄鸟发出。其鸣叫声多为尖锐的“timp”声,偶尔会连续发出两次,类似于黑头威森莺的叫声。
【繁殖习性】
太平洋鹪鹩的繁殖期间,雄鸟会事先建造多个巢穴,称为“公巢”。直到雌鸟选定后加以衬垫,才会被实际使用。这些巢穴通常设在墙壁、树干、岩石裂缝或建筑物的角落等洞穴处,有时也会设在灌木丛、悬垂的树枝或是由洪水冲积而成的枯枝落叶中。4月至5月间,雌鸟将产下5-8枚白或带有斑点的蛋,有时还会进行第二轮繁殖。
【外型辨识】
与冬鹪鹩相比,太平洋鹪鹩的最大区别是羽毛颜色更深、更温暖且图案更为简洁。后者在同域内的其他鹪鹩类型中体型较小,尾部更短,颜色也表现出较为统一的棕色。叫声和歌曲是辨识这两种鸟类的重要依据。
【物种区别】
最近的研究资料显示,太平洋鹪鹩和冬鹪鹩之间不仅在遗传上又有显著差异,同时鸣叫声也存在差别,这进一步支持了将两者视为独立物种的观点。
【保护状况】
据IUCN评估,太平洋鹪鹩被列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太平洋鹪鹩的繁殖地从阿拉斯加南部到美国的西北部,包括加利福尼亚州、犹他州、怀俄明州以及南达科他州的黑山地区。冬季,其分布区域会遍及加拿大西部以及美国的广大地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