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鹬
英文名:Common Redshank
学名:Tringa totanus
【简介】
红脚鹬(英文名:Common Redshank,学名:Tringa totanus)是鸻形目、鹬科、鹬属的一种鸟类。它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分布范围覆盖北极至温带地区。
【外形特征】
红脚鹬在繁殖季节呈富于斑驳的棕色,下体颜色较为淡雅,非繁殖季则色调转变为灰褐色,上体变得更浅淡而下体则呈白色。红脚鹬最显著的标识是鲜亮的红色腿和尖端为红色的喙。在飞行时,可见翼后缘的白色和腰部白色的斑块。雌鸟上体的羽毛颜色通常较为柔和。
【生活习性】
作为高度适应湿地环境的涉禽,红脚鹬栖息于各种淡水和沿海湿地,包括盐沼地、内陆湿地、沼泽和湿地,偏好靠近水源的高沼地。它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昆虫、蜘蛛、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类,偶尔也会捕食小鱼和蝌蚪。非繁殖期主要在沿海沙滩和附近湿地活动。
【鸣叫特征】
以响亮的哨音闻名,特别是在繁殖季节更加频繁。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发生在每年的4月至6月。雌鸟负责在靠近水域的干燥地面筑巢,每窝产卵4枚。巢穴一般设在高草丛中或者密丛底部,配以叶子覆盖。孵化期大约为23-25天。
【外型辨识】
相较于鹤鹬,红脚鹬体型更小、矮胖,其嘴部较短较厚。特别是嘴基部有较多的红色。迁徙时,红脚鹬的腰部白色和次级飞羽显著的白色外缘更为瞩目,与鹤鹬明显的差异是红脚鹬的翼后缘有明显白色。
【保护状况】
红脚鹬是一种无危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无危(LC),虽然在中国卤阳湖区域仅在2016年9月记录到一次约100只的大群体,但其总体种群数量稳定。该物种受到《非洲-欧亚迁徙水鸟保护协定》的保护,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红脚鹬(英文名:Common Redshank,学名:Tringa totanus)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分布范围覆盖北极至温带地区,从冰岛至北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至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和突尼斯沿海。红脚鹬的非繁殖期则迁徙至非洲、中东、东南亚直至马来半岛、印尼群岛、东亚的中国、菲律宾、台湾和日本琉球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