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草鹬
英文名:Green Sandpiper
学名:Tringa ochropus
【简介】
白腰草鹬(学名:Tringa ochropus)属于鸻形目、丘鹬科、鹬属,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小型涉禽。这种鸟分布于从北半球亚北极地区至温带的多种生态环境中,并在冬季迁徙至世界各地的适宜栖息地。
【外形特征】
成体白腰草鹬体长约为21-24厘米,体重53-119克,翼展57-61厘米。其上体如深绿色,下体纯白,背部布满白色斑点,繁殖期的红点更为明显;雌鸟略微大于雄鸟。非繁殖期上体斑点减少,表现为更明显的白色下体。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上体布有淡黄色斑点,胸部呈较浅的白色,并且两胁无条纹。
【鸣叫特征】
其独特的鸣唱由连续的显著音符组成,例如‘weet-weet-klooi-kooi-eet-EET’,其中还穿插一些短的其他音节如‘kit-klu-ee-tit’ 或 ‘kit-klu-aa-ee’t’。常见的音符如‘weet’或‘klu-eet’,有时可听成更悠扬的‘weet-loo-eetl-eetl’或‘ker-leet-till-leet-leet’,飞行或受惊时发出。
【生活习性】
白腰草鹬偏好较为隐蔽的环境,繁殖期栖息于森林内的湖泊、河流、或林间湿地等。迁徙和育雏期则会转移到各种湿地环境,例如湖泊、河流、田野、或沼泽地。它们常常单独或形成小群活动,并以蠕虫、虾、蜘蛛、小蚌、昆虫及幼虫等为食,偶尔也摄食小鱼和稻谷等。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一般在每年5月至7月间,选在森林岸边或林间沼泽筑巢,有时借用其他鸟类的旧巢,例如伯劳鸟的巢。巢多位于草丛中、树下或树根间,而窝卵数通常为3-4个。孵化期约为20-23天,由雌雄亲鸟共同完成。
【外型辨识】
白腰草鹬可以与矶鹬和林鹬区分,它不具备黑色眼线,肩部也没有白色斑块,并且其腿色较浅,体型偏矮胖,腹部斑点较少,翼下颜色更深。
【保护状况】
白腰草鹬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其全球种群数量保守估计欧洲在繁殖期有近100万只鸟,而亚洲东部、南部、及东南部的越冬期也有约十万到几十万的数量。但近年来由于繁殖地的变更,种群于不同区域正有所波动,尤其是在中国内蒙古地区。总体而言,根据IUCN标准,白腰草鹬拟评为无生存风险的物种(无危,LC)。
【地理分布】
繁殖期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亚北极至温带,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亚和中国部分地区等,而迁徙时节则常见于欧洲南部、非洲、印度次大陆、东南亚等地。在中国东北,白腰草鹬为夏候鸟,而在长江以南则是旅鸟或冬侯鸟。
该物种模式产地在瑞典,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Carolus Linnaeus)于1758年以当前双名法“Tringa ochropus”描述。
【物种区别】
白腰草鹬可以与矶鹬和林鹬区分,它不具备黑色眼线,肩部也没有白色斑块,并且其腿色较浅,体型偏矮胖,腹部斑点较少,翼下颜色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