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脚鹬
英文名:Common Greenshank
学名:Tringa nebularia
【简介】
青脚鹬,又名青足鹬,属于鸻形目鹬科鹬属的一种大型涉禽。
【外形特征】
成鸟夏羽头顶至后颈灰褐色,具有白色羽缘。上背、腰及尾上覆羽为白色,尾部白色并具有灰褐色横斑,翅部黑色,大覆羽和三级飞羽拥有细碎的白斑。繁殖期成鸟羽毛下体白色而缀有黑褐色羽干纹,非繁殖期则体色偏淡灰白色。幼鸟的羽毛则更偏棕,具有皮黄色的羽缘和淡褐色的横纹,颈部和胸部有细的褐色纵纹。
【生活习性】
青脚鹬偏好生活于寒温带森林的湿地,包括森林沼泽地带、林间湿地或开阔的湿地以及淡水和海洋湿地,如河口、海岸滩涂、盐沼等。在繁殖期它们倾向于在高达1200米的地区栖息,而迁徙期则常见于内陆的泛洪草甸和海滩。青脚鹬通常单独或者成对或成小群于沙滩或潮间带上觅食,以小型无脊椎动物、鱼类、螺、蟹等为食。
【鸣叫特征】
原文中未提及关于青脚鹬的鸣叫特征相关信息。
【繁殖习性】
这些鸟类在繁殖季节通常会在4月底至6月中旬,在森林地面筑巢,靠近枯木、岩石或草丛旁。每窝产卵4枚,卵壳颜色从淡白色到淡蓝色,其上有红色和巧克力棕色的斑点。孵化期大致为24天,通常在孵化后期由雌鸟承担主要孵化职责,雄鸟会协助警卫。
【外型辨识】
原文中未提及关于青脚鹬的具体外型辨识信息。
【物种区别】
原文中未提及关于青脚鹬与其他鸟类的区别描述。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价标准,青脚鹬被列为无危(LC),种群数量稳定。尽管如此,由于气候变化可能对其繁殖地产生影响,保护工作仍然重要。青脚鹬是《联合国环境署保护非洲-欧亚徙水鸟协定》(AEWA)保护的鸟类之一,并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青脚鹬在繁殖期间广泛分布在北欧至东亚的亚北极和温带沼泽地带,如苏格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波罗的海国家以及向东至俄罗斯远东地区。非繁殖期则见于西南欧、非洲、马达加斯加、中东、南亚以及澳洲、东南亚至中国东部,乃至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等地。在中国,青脚鹬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华南及东部沿海地带,常为旅鸟或过冬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