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鹰形目 > 鹰科 > 白头秃鹫属 > 白头秃鹫

白头秃鹫

英文名:White-headed Vulture

学名:Trigonoceps occipitalis

【简介】
白头秃鹫,学名为Trigonoceps occipitalis,属于鹰科白头秃鹫属。其主要栖息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并已列为极危物种。

【外形特征】
白头秃鹫体长72厘米至85厘米,翅膀展开2.07至2.30米,体重可达3300至5300克。其独特外貌包括独特的黑白外观、三角形头部形状和醒目的粉红色裸露皮肤。幼鸟的头部刚孵化时呈白色,并随时间变成深棕色。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干燥林地、灌木丛和树丛草原,偏好孤立的生活方式,但偶尔会以小团体的形式聚集在同一堆尸骸周围。白头秃鹫依赖腐肉生存,却也不妨从猎捕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中获得额外食物来源。

【鸣叫特征】
在竞争食物的情况下,白头秃鹫会发出沙哑的叫声,除此之外,它通常保持安静。

【繁殖习性】
繁殖活动通常发生在旱季之后。雌鸟和雄鸟筑造高大的树枝巢棚,位于宽大金合欢或猴面包树等树木之上。繁殖季节可在年中任何时刻,但是广泛分布在雨季末期和旱季初期。每窝一次产一枚蛋,孵化需要大约50至56天,幼鸟在孵化后110至120天就能飞行。

【外型辨识】
独特黑白对比羽毛,尤其是白色次级飞羽(仅雌鸟可见)和裸露的粉红色头部,使白头秃鹫在飞行时较为显眼。白头秃鹫比其他秃鹫飞得更低,觅食时也常常是先锋。

【保护状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均认定白头秃鹫为极危物种。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的估计,全球仅存约5500只,其中约3685只为成熟的个体。白头秃鹫数量减少的原因多与生态环境破坏、毒害以及过度人类活动有关,急需采取更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地理分布】
白头秃鹫广泛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于开普省马特洛温河发现。在较西的非洲国家广泛分布,较多出现在干树稀生的旷野,在南非东北部、纳米比亚北部、赞比亚、莫桑比克亦有所见。

【物种区别】
雌鸟比雄鸟略大且重量稍重,通过更显著的白色腹部区域识别。白头秃鹫首次记录出现于英国学者Burchell在他的1824年游记《南部非洲内陆之旅》,在马特洛温河附近被发现并描述。之后此鸟成为一个新的属-"Trigonoceps",后被分类进"秃鹫属Aegypius",再到今日被确认为独立属下的唯一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