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头绿鸠
英文名:Cinnamon-headed Green Pigeon
学名:Treron fulvicollis
【简介】
棕头绿鸠(Treron fulvicollis),隶属鸽形目、鸠鸽科、绿鸠属。该物种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婆罗洲等地的沿海森林、红树林以及潮湿地带,偶尔可见于开阔的灌木丛。
【外形特征】
雄鸟的头部和颈部呈现深棕色,胸部为暗绿色,肩部和小翼羽为深红色,腹部则为淡黄色到灰色,两胁带有绿色。雌鸟的头部和颈部为暗橄榄绿色,胸部呈黄色,额头呈灰色,下尾羽为白色或奶油色并带有绿色标记。幼鸟外观与雌鸟相似。两性均拥有明亮的蓝绿色翅膀和尾羽。
【鸣叫特征】
其鸣叫声表现为一系列持续约5至6秒的变调哨音,由14至16个音符组成,音调高低相对固定,音色悦耳。
【生活习性】
棕头绿鸠主要生活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森林,尤其偏好红树林、低海拔山区及潮湿地带。该物种主要以果实为食,常在树木上觅食。由于其生长环境与栖息偏好,通常在无森林砍伐破坏的地区更容易观察到其活动。
【繁殖习性】
繁殖季通常集中在2月至4月,筑巢地点多选择在灌木或小树上的隐蔽位置。其巢由活枝条构成。每个鸟巢通常产卵2枚,鸟卵为白色。雌雄共同参与筑巢及孵化幼鸟的工作。
【外型辨识】
雄鸟的头部羽毛显眼地带有棕色,而雌鸟则可通过红白相间的喙、深色的眼睛以及广泛苍白的翼羽边缘进行识别。
【保护状况】
棕头绿鸠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的保护级别为易危(VU)。2010年发布的IUCN红色名录中,该物种被列为近危(NT)。
【地理分布】
棕头绿鸠的最大分布范围涵盖了包括泰国南部、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加里曼丹岛在内的区域。其中,在加里曼丹岛中部和南部,该物种比其他大巽他群岛地区更为常见。此外,该物种也会于寒冷季节垂直迁徙至低海拔山区以便觅食,从而在特定时期更容易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