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腹角雉
英文名:Blyth's Tragopan
学名:Tragopan blythii
【简介】
灰腹角雉,又称寿鸡、灰斑角雉(学名:Tragopan blythii),是鸡形目雉科角雉属的鸟类。该物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包括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以及中国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
【外形特征】
灰腹角雉雄鸟身长大约65-70厘米,尾长约18-22厘米,体重约1930克;雌鸟较小,身长约58厘米,尾长约17厘米,体重约为1000-1500克。雄鸟具有显著的红色胸腹部和烟灰褐色背部,面部裸露皮肤为黄色;雌鸟呈暗褐色,背部长矛状淡色标记,眼周有淡色环。幼年雄鸟外形类似于成年雌鸟,但颈部和胸部有红色斑块,头部呈黑色。
【鸣叫特征】
雄鸟发出响亮且具挑战性的叫声音响,类似'gnau, gnau'。炫耀时,发出类似重复的'gock…gock…gock'声,类似双角犀鸟的叫声。
【生活习性】
灰腹角雉栖息于海拔2000至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冬季会迁徙至较低的1500至2000米地带。偏好林下植被密集的环境,如橡树林和杜鹃林。主要食物包括植物嫩芽、种子、浆果,以及少量昆虫和小型两栖动物。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为每年的4月至6月。雄鸟通过展示并膨胀喉下部的蓝色肉质皱褶来吸引雌鸟。巢建在高大的树木中,由树枝和草叶构成。每窝产卵2至5枚,卵呈浅皮黄色或灰黄色,略带淡褐色斑点。
【外型辨识】
指名亚种(Tragopan blythii blythii)脸部的裸出部为深蓝色;而西藏亚种(Tragopan blythii molesworthi)的脸部则为金黄色。
【保护状况】
灰腹角雉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的稀有种,并被评为IUCN红色名录中的易危物种。在中国,灰腹角雉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在《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中被列为濒危物种。
【地理分布】
最近的野外发现记录为2016年12月,灰腹角雉群体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发现,这是中国自1980年代后首次发现该物种。2017年2月,中国境内自然环境保护项目中又首次记录到野生灰腹角雉的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