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嘴嘲鸫
英文名:Curve-billed Thrasher
学名:Toxostoma curvirostre
【简介】
弯嘴嘲鸫(英文名:Curve-billed Thrasher,学名:Toxostoma curvirostre)属于雀形目嘲鸫科。体长约与旅鸫相仿,但身形更加修长,尾长且具有显著的弯喙。
【外形特征】
弯嘴嘲鸫的体形苗条,尾巴较长。全身覆以灰褐色的羽毛,喉部为白色,腹部有着模糊的圆形斑点。喙部细长且向下弯曲,颜色为黑褐色,基部较浅。幼鸟的腹部羽毛较为杂乱,上身与胸部带有一些红褐色的刷痕。该物种有两亚种分布:
- **T. c. palmeri**:胸部斑点较少,翼条纹及腹部斑点不明显。
- **T. c. curvirostre**:胸部斑点显著,翼条纹及外侧尾羽带有更多白色。
【鸣叫特征】
弯嘴嘲鸫的显著叫声是一种响亮的双音哨声,类似于吹口哨一般,称为“whit-wheet”。与小嘲鸫相比,它们的歌声更为连贯,音符结尾更为柔和,持续时间可达2-15秒,展现出了丰富多变的旋律变化。
【生活习性】
弯嘴嘲鸫主要栖居于沙漠地带,从地面到海拔3000米之间均有分布。常见于仙人掌、灌木丛和沙漠灌木林之中,在有人类活动的郊区也能适应环境。弯嘴嘲鸫有着较强的攻击性,喜欢在地面上快速奔跑或在低矮灌木间飞翔,不畏地面活动,并且善于守候食物资源,驱赶竞争对手。
【繁殖习性】
繁殖期从2月开始,高峰期通常集中在3-5月,但在一些地区,雏鸟可能在8月份之前孵化。它们的巢由荆棘和柔软的枝条构成,通常建在仙人掌或其他显眼的位置上。每窝产卵数量为2-5枚,卵呈蓝绿色至淡黄色,表面带有红色或棕色的斑点。雏鸟孵化大约需要11至18天,由雌鸟主要承担孵化职责。
【外型辨识】
弯嘴嘲鸫与缀叶仙人掌鸟(仙人鸟)建造的巢通常位于同一区域。尽管生活在相同的栖息地中,这两种鸟之间也有冲突的情况,这通常是因为每个物种间的领地意识。同时成功育雏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两者通常会在同一地点多英尺的距离内建巢。
【保护状况】
根据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弯嘴嘲鸫属于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弯嘴嘲鸫广泛分布于北美西南部和墨西哥。范围涵盖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索诺兰沙漠至德克萨斯州西部,以及墨西哥的索诺拉沙漠,向南延伸至墨西哥的瓜纳华托州中部、瓦哈卡州,以及沿墨西哥海岸至纳亚里特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