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弯嘴嘲鸫
英文名:Grey Thrasher
学名:Toxostoma cinereum
【简介】
灰弯嘴嘲鸫(学名:Toxostoma cinereum),属雀形目嘲鸫科弯嘴嘲鸫属。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体长21.4至25厘米,体重介于54.4至69.8克。
【外形特征】
灰弯嘴嘲鸫体型大,喙较长且稍微向下弯曲,上体为灰色至褐色,臀部和尾羽覆羽呈肉桂色。下体白色并带有黑色箭头状斑点。眼睛呈金色,脚趾灰白。
【鸣叫特征】
灰弯嘴嘲鸫的叫声响亮、略带粗糙和颤音,重复两到三次,常见于开阔地势高处。叫声包括沙哑的“whirr-rr-rr” 或 “chirr-rri-rrit”,以及粗哑的“chrek”。
【生活习性】
灰弯嘴嘲鸫栖息于沙漠灌木环境中,喜欢在有仙人掌的地方筑巢,但同样会出现在相邻的灌木丛、花园等地方。主要在地面觅食,以昆虫和仙人掌果实为食。
【繁殖习性】
灰弯嘴嘲鸫的繁殖季节通常在3月至7月,每窝产卵2至4颗。其巢由树枝构成,并以草等细腻材料衬里,在距地面不超过3米的仙人掌、荆棘灌木或刺槐树上筑巢。
【外型辨识】
灰弯嘴嘲鸫体型更大,喙更长且向下弯曲;下体斑点更尖锐而非条纹。与棕曲嘴鹪鹩相比,体型更大,喙更长且直,没有白色眉纹,下体是斑点而非条纹,且声音不同。
【物种区别】
灰弯嘴嘲鸫体型大于其他种类的嘲鸫,喙更长且向下弯曲;下体斑点更为尖锐。与棕曲嘴鹪鹩相比,体型更大,喙更长且直,没有白色眉纹,下体是斑点而非条纹,且声音不同。
【保护状况】
灰弯嘴嘲鸫的保护现状为IUCN无危(Least Concern)。
【地理分布】
灰弯嘴嘲鸫分布于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北侧边界为北纬31°14',南侧至半岛最南端,东侧最北可达北纬28°左右。生活在海拔海平面至1,500米之间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