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额鹦哥
英文名:Blue-fronted Parrotlet
学名:Touit dilectissimus
【简介】
蓝额鹦哥(Touit dilectissimus),又名Blue-fronted Parrotlet,属于鹦形目鹦鹉科图伊特鹦鹉属。它们以鲜明的蓝色前额和红眼圈为显著特征,在不同地区可见明显体型和羽色差异。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特定区域。
【外形特征】
蓝额鹦哥体长约为17至18厘米,体重在59至71克之间。全身大部分羽毛为绿色,上半身颜色较深。蓝色和红色是最突出的颜色:额头被蓝色覆盖,眼部周围环有红色斑块,眼睛被一圈环绕着的蓝色羽毛包围。冠部和颈背部分呈独特的青铜绿色,翅膀边缘以及初级飞羽为黑色,但边缘有绿色。翼下覆羽颜色偏黄,尾部中央为黑,其余部分呈现黄黑交错的条纹。雌鸟翅斑较少,头颈部色泽比雄鸟暗淡;幼鸟面部图案较为淡雅。
【生活习性】
蓝额鹦哥偏好居住在云雾森林和高海拔地区的次生林中,通常活动在100至1700米的高度区间,主要生活在500至1400米的安第斯山脉。它们主要以小型果实为食。
【鸣叫特征】
蓝额鹦哥最常发出一种略带鼻音的声音“chree”,此外也会发双音节声音“chu-ree”。在飞行过程中会发出一连串刺耳声响,在静止停留时则会发出柔和的“krr”声。
【繁殖习性】
蓝额鹦哥在哥伦比亚和巴拿马的繁殖主要集中在6月和5月至6月期间,筑巢位置常常是在树上的白蚁丘中。在哥伦比亚的一个案例中曾记录到一个巢穴离地面大约7米高。在哥伦比亚,该物种从12月开始筑巢,并于翌年的3月迎来雏鸟的孵化。
【外型辨识】
这种鹦鹉属于图伊特鹦鹉中唯一的同属物种,特征明显的蓝色前额及红眼圈帮助它们在同类中脱颖而出。与中美红额鹦哥相比较,蓝额鹦哥前额上部的蓝色更加鲜艳。
【保护状况】
目前蓝额鹦哥的保育状态依据IUCN评估为无危,但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为二级保护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的哥伦比亚北部部分地区由于森林砍伐,这一物种变得较为稀少,但总体上蓝额鹦哥在更大范围内保持着相对安全的数量。
【地理分布】
主要集中在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等国)以及中美洲的特定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