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犀鸟目 > 犀鸟科 > 弯嘴犀鸟属 > 南红嘴犀鸟
南红嘴犀鸟

南红嘴犀鸟

英文名:Southern Red-billed Hornbill

学名:Tockus rufirostris

【简介】
南红嘴犀鸟(Tockus rufirostris)是属于犀鸟目犀鸟科弯嘴犀鸟属的小型鸟类。该物种以其小巧的红色鸟喙和显著的外部特征而著称。广泛分布于非洲南部的稀树草原及干燥灌木地带,从马拉维和赞比亚一直延伸至安哥拉南部、南非川斯瓦省等地。

【外形特征】
南红嘴犀鸟成年体长约35厘米,体重介于90至185克之间。雄鸟体型较大且喙部基部带有黄色色带,下颌黑色;而雌鸟下颌仅有一小块黑色斑点。幼鸟的外表与成年雄鸟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喙较短,呈淡橙色。它们的翼覆羽带有斑点,而尾羽的外侧则为白色,整体上形成长而细的红色鸟喙。

【生活习性】
南红嘴犀鸟主要栖息于开阔的稀树草原和林地,偏好地表植被稀疏的环境,如干燥的灌木丛和丘陵地区。它们的主要食物包括甲虫、白蚁、蝇蛆和蚱蜢,偶尔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壁虎、雏鸟和死亡的啮齿动物。在旱季时它们也会食用果实和谷物。在部分地区,它们在旱季寄居成大群,进行局部迁移寻找食物。

【鸣叫特征】
南红嘴犀鸟发出的鸣叫声包括高音单音节的咕哝声用于接触或低强度警报,当需要报警时会发出一系列不规则的叫声。在求偶展示时,叫声会变成双音节的‘kok-kok-kok-kokok-kokok-kokok’,通常在清晨从显眼的栖木上发出。受惊时,它会发出尖叫;幼鸟在乞食时会发出高音笛声;接受食物时雌鸟和幼鸟会发出嘶嘶声。

【繁殖习性】
南红嘴犀鸟的繁殖期一般为雨季开始后的4至7周,具体的繁殖时间因地区不同有所差异。它们通常成对生活,占据一定领地,平均领地大小为10公顷。雌鸟在树洞中筑巢,将巢封闭起来以保护孵化过程,使用绿叶、树皮和干草作为筑巢材料,并通过用粪便和食物残渣封住巢口来确保安全。每窝产2至7枚白色蛋,孵化期为23至25天,雌鸟和雏鸟由雄鸟喂养。雏鸟在39至50天后才会离巢,但体重会在28至38天达到峰值,第一个季节内便具备了繁殖能力。

【外型辨识】
与南红嘴犀鸟在非洲南部共同分布的一些物种,例如达马拉红嘴犀鸟、杰氏弯嘴犀鸟和冕弯嘴犀鸟,都有着显著的形态差别。其显著特点包括黄色虹膜和苍白的眼眶皮肤,结合从耳羽至颈侧的黑色条纹加以区分。

【保护状况】
南红嘴犀鸟在某些区域内非常常见,特别是在埃塞俄比亚和加纳北部。目前该物种未被广泛视为受威胁,但在马拉维一些地区,可能只有在保护区域中才能见到它们。对其亚种和种群进行确认将有助于未来评估它们的保护现状。

【地理分布】
南红嘴犀鸟的地理分布范围覆盖了马拉维和赞比亚,延伸到南部安哥拉和南非川斯瓦省,北至东北纳米比亚,以及博茨瓦纳、津巴布韦、东斯威士兰和南非北部等地。在莫桑比克的上赞比西河谷也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