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鹛科 > 红顶鹛属 > 红顶鹛
红顶鹛

红顶鹛

英文名:Chestnut-capped Babbler

学名:Timalia pileata

【简介】
红顶鹛(学名:Timalia pileata)是画眉科鹛属内唯一的一种鸟类。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尼泊尔、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及印度尼西亚等地,并在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较为常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山坡平原或田边灌丛、高草丛中。

【外形特征】
红顶鹛体长16-18厘米。前额和一条眉纹为白色,头顶呈棕栗色,额和头顶羽干挺直且发亮。耳羽及颈侧为灰色,背部与肩部为橄榄褐色泛棕。喉部与胸部为白色,在两肩和腹部呈橄榄褐色,底部为皮黄色。头部的橙红色顶冠及黑色面罩是该物种的独特标志。喙短而直,脚灰黄色或褐色。虹膜为深栗色或朱红色。

【生活习性】
红顶鹛主要栖息在低海拔的竹丛、灌木丛及高草地,亦常见于农田边缘、芦苇地。繁殖期时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其余时间则常成小群,体态活泼,在枝间或草地上跳跃觅食。

【鸣叫特征】
其鸣叫声变化多端,通常具有清晰高亮的哨音、金属颤音、轻模糊之声及啭鸣。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一般为4月至7月,有时一年可产两窝。巢通常位于地表草丛或低矮灌木部位,筑巢材料为竹叶、禾本类植物茎尖及根茎,内垫柔软草茎或根。每窝约产3-5枚卵,呈白色或粉红,上面布满红褐斑点,单枚卵约18-19毫米×13.5-15毫米。

【外型辨识】
作为IUCN名录中“无危”物种,红顶鹛现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中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受到国家综合性保护。

【地理分布】
该物种有多个亚种,包括喜马拉雅亚种(T. p. bengalensis)、中南亚种(T. p. dictator)、缅泰亚种(T. p. intermedia)、泰国亚种(T. p. patriciae)、指名亚种(T. p. pileata)和西南亚种(T. p. smithi)。不同亚种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展现了广泛但区域性的生物地理差异。

- 尼泊尔
- 印度的锡金与阿萨姆邦东部到中西部及南部部分地区
- 不丹与孟加拉国
- 缅甸及泰国南部与西部
- 老挝、柬埔寨与越南北部
- 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 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及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