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白鹮
英文名:Black-headed Ibis
学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简介】
黑头白鹮(英文名:Black-headed Ibis,学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隶属鹈形目鹮科白鹮属,是一种大型涉禽。这种鸟类以全身洁白且头部和颈部为黑色的显著对比著称。其特征包括下弯状的黑色喙与黑色的腿。它们广泛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并在中国被列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2月5日)。
【外形特征】
黑头白鹮的成鸟体长约65至76厘米,最明显的特点是全身洁白的羽毛配以黑色的头部和颈部,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其尾羽在繁殖期转为深灰色。幼鸟则在头部和颈部覆盖着黑色羽毛,但在前颈部位呈现白色,裸露的皮肤一般也呈现黑色。
【鸣叫特征】
黑头白鹮通常在远离繁殖地时保持沉默,但在繁殖地附近则会发出低沉的咕噜声和嘶哑声,有时还可在展示期发出响亮的轰鸣声。另外,幼鸟索要食物时则会发出连续的粗糙叫声。
【生活习性】
黑头白鹮喜欢在开阔的湿地环境中活动,包括沼泽、河湖边缘、稻田及潮间带泥滩等地。它们常常集群觅食,以两栖动物、昆虫、软体动物和蠕虫为主要食物来源。沿海地区,黑头白鹮也会捕食鱼和甲壳类。觅食时,它们常将头部和颈部浸入水中,有时跟随水牛觅食。
【繁殖习性】
黑头白鹮的繁殖期通常在雨季之后,视地区而异:印度北部为6月至10月,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为11月至3月。繁殖时通常群居,常与其他水鸟混群巢营。每窝产卵2至4枚,孵化期约为23至25天,雏鸟约为40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黑头白鹮因其鲜明的黑白羽毛对比、独特的黑色喙型和裸露的黑色头部与颈部而易于识别,与同属鸟类的区别在于头颈部的黑色和繁殖季节的灰色尾羽变化。
【保护状况】
根据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标准,黑头白鹮被列为NT(近危)等级。目前全球种群估计在15,000至30,000只之间,其中大约一半分布于南亚,其余在东南亚,少数分布在东亚地区。值得关注的是,东南亚种群近年来数目严重减少,特别是在印尼的部分岛屿地区。
【地理分布】
黑头白鹮的繁殖区域包括巴基斯坦南部、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中国东北部、柬埔寨、越南南部及印尼的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等地。它们也偶尔会在冬季迁徙至中国南部、缅甸、泰国、菲律宾及苏门答腊。在中国大陆,这种鸟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相对在东部地区较少见。
【物种区别】
黑头白鹮因其鲜明的黑白羽毛对比、独特的黑色喙型和裸露的黑色头部与颈部而易于识别,与同属鸟类的区别在于头颈部的黑色和繁殖季节的灰色尾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