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背蚁鵙
英文名:Chestnut-backed Antshrike
学名:Thamnophilus palliatus
【概述】
栗背蚁鵙(学名:Thamnophilus palliatus)属于雀形目、蚁鸟科、蚁鵙属的一种鸟类。其分布范围涵盖南美洲南部亚马逊雨林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拔分布广泛,从低地至2200米不等。
【外形特征】
成年雄性栗背蚁鵙体长约为16至17厘米,体重26至28克。其特征包括黑色的冠顶、白色额点、黑白相间的颜面及颈侧、上部及翼尾的栗棕色,以及喉咙黑白条纹、下部黑白交错条纹(雌性中带有些许栗色)。成年雌性与雄性相似,但深栗色的冠顶更为明显,下体的白条更宽。亚成鸟的颜色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雄性亚成鸟为混合黑红棕色的额顶,白色条纹边缘泛红棕色。雌性亚成鸟则类似于雌性成鸟,但其暗色条纹较窄,后下体呈现出淡黄橙色。
【生活习性】
栗背蚁鵙能适应和栖息于不同的环境,包括森林边缘、成熟的次生林、空旷地面、废弃种植园(尤其在竹林中)和城市的公园和花园。其主要生活于海拔400至1700米之间,最高记录至2200米。以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为食。它们通常单独活动或成对出现,偶尔会参与混群觅食。
【鸣叫特征】
栗背蚁鵙的鸣声以加速且音调先提升后下降约20音符的系列音符组成,结尾为一声长而下挫的音符。此外,其还发出一系列力道十足的短促鼻音及上扬的长尖叫。
【繁殖习性】
栗背蚁鵙的繁殖期通常从当年10月持续至次年1月,筑巢工作从11月开始,在亚马逊地区这种行为可能延续至6月。它们的传统巢材包括菌丝、根及其他植物纤维,偶尔会在巢外覆盖绿色苔藓。巢悬挂在枝叉上,距离地面约1.5至3米高度。每个巢产出2个蛋,主要有奶色至红白色背景,有紫色、深褐色和红色的斑点或斑影,多集中在蛋钝端。
【保护状况】
栗背蚁鵙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该品种是在玻利维亚、巴西和秘鲁发现的一种适应多样生态生境的鸟类,包括潮湿森林、湿润云雾林和退化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