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鸨
英文名:Little Bustard
学名:Tetrax tetrax
【简介】
小鸨(学名:Tetrax tetrax)为鹤形目鸨科的鸟类,分布于欧亚大陆南部至中部。体型较小,全长约42厘米,体重794-975克和680-945克,翼展可达105-115厘米。
【外形特征】
作为中型地栖鸟类,小鸨可见到雌雄个体的显著差异。繁殖季节雄鸟具有黑色颈部和白色项圈,上体呈棕色并带有黑色细纹;相比之下,雌鸟的颜色则更为素雅,上体为棕色,无明显分割的白色下体。
【鸣叫特征】
一般情况下,小鸨保持默然,但雄鸟会在繁殖期间出声,通过发出类似电子吹奏的独特‘prrt’声来进行求偶。
【生活习性】
小鸨偏爱开阔的草原与未受干扰的耕作区,并且特别需要有草被矮化和遮蔽环境的土地。它们日常行为慵懒却警觉,主要是步行游览环境,受惊扰后会选择奔跑而非迅速飞行。冬季时,它们会聚集形成群落,有时每群可达十只。
【繁殖习性】
每年的4月至6月是繁殖期,雌鸟会在低矮的草木中筑巢,利用自然坑洼或者自行挖掘,用干草垫底。通常一次可产2-6枚卵,孵化期约为20-22天。刚孵化的小鸨小会被称作早成鸟,通常在25-30天后就可以离巢。
【外型辨识】
与同一属的其他物种相比,该物种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黑白色颈项横带,雌鸟和雄鸟以及幼鸟在下体颜色和斑纹上有细微区别。
【保护状况】
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物种(NT),亦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 附录Ⅱ和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由于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放牧,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地理分布】
小鸨繁殖区覆盖从欧洲西南部到亚洲中部,非繁殖期时,其分布向北扩散到非洲北部的区域。该物种分布在亚欧大陆,包括阿富汗、以色列、意大利等国家。阿尔及利亚、奥地利等多个国家地区已经失去了小鸨的存在。年度迁徙鸟类如在比利时、芬兰等国也有出现的记录。具体分布地点可详见分布图和相关科学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