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尾榛鸡
英文名:Hazel Grouse
学名:Tetrastes bonasia
【简介】
花尾榛鸡(学名:Tetrastes bonasia),属于鸡形目雉科榛鸡属,是一种体型小巧的松鸡科成员。它们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从俄罗斯、日本至西欧和中欧地区,中国东北地区也常见。其体重约为300至430克,体长约35至40厘米。
【外形特征】
雄鸟头部竖立着小小的羽冠,喉部和尾部为黑色,下体带有暗棕色和白色斑点。雌鸟喉部是斑驳的棕白色,羽冠较短,下体具有暗灰色和赭色斑纹,尾部相对较长且呈圆形,边缘白色,带有黑色次端带,中央尾羽则为纯褐色。
【生活习性】
花尾榛鸡常见于茂密湿润的混合针叶林,尤其是在云杉环境内。它们主要在海拔400至1800米的山地活动,而冬季会前往落叶桦树林和河流附近的乔木林觅食。这种鸟儿以嫩枝、芽苞、花朵、浆果和坚果为主食,春夏季则兼食昆虫,为自身提供重要的蛋白质摄入。
【鸣叫特征】
雄性花尾榛鸡会发出高音调的“ti-ti-ti-ti-ti”声,雌性则发出清脆的“tettettettet”声。它们在飞行时翅膀的振动也会产生特有的声响。
【繁殖习性】
花尾榛鸡繁殖期在4月下旬至5月初,雌鸟独自筑巢,每窝产卵7至14枚。卵为淡黄色或黄褐色,带有红褐色或肉桂色斑点。孵化期大约为21至25天,雏鸟出生不久就可以跟随母鸟觅食,从蛋中孵化出后约10天内以昆虫为食,三个月后成长为成鸟。
【保护状况】
花尾榛鸡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归为无危状态(LC)。但在中国某些省份,它仍视为珍稀保护动物,并且已受到法律保护。幸运的是,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保护这种珍贵的野生鸟类,包括创建保护区种群和改善其生存环境。
【地理分布】
花尾榛鸡分布于欧亚大陆的西北部、中北部和东北部区域。在中国,它们主要出现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在日本北海道也有分布。然而,由于森林砍伐和过度狩猎,其种群数量面临着显著下降的趋势,并且已被列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物种区别】
花尾榛鸡共有14个亚种,包括:
- T. b. bonasia 指名亚种
- T. b. griseonota 瑞典亚种
- T. b. rupestris 阿尔卑斯亚种
- T. b. kolymensis 东西伯利亚亚种
- T. b. vicinitas 萨哈林亚种
- T. b. sibiricus 北方亚种
- T. b. amurensis 黑龙江亚种
- T. b. rhenanus 不详中文亚种
- T. b. schiebeli 不详中文亚种
- T. b. styriacus 不详中文亚种
- T. b. yamashinai 日本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