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树莺科 > 地莺属 > 灰腹地莺
灰腹地莺

灰腹地莺

英文名:Grey-bellied Tesia

学名:Tesia cyaniventer

【简介】
灰腹地莺(学名:Tesia cyaniventer),是雀形目树莺科的地莺属鸟类。这种小型鸟类体长约9.5厘米,体重在8-12克之间。其上体为橄榄绿色,头冠颜色稍淡,上眼线具有一条明显的浅黄色眉纹,而下体为灰白色,腹部中心近似白色。虹膜为深色,喙部为深色,基部约三分之二下颌黄色,脚为橄榄棕色至肉粉色。

【外形特征】
灰腹地莺体型小,姿态直立,尾部短小不明显,脚长善于在地面活动。上体暗橄榄绿色,眉纹淡黄绿色,黑贯眼纹明显。下体为苍灰色,腹部中央颜色较淡,几乎为白色。雄雌外观相似,幼鸟上体为淡橄榄色,下体颜色较为暗淡,腹部中心颜色也更淡或偏灰。

【鸣叫特征】
灰腹地莺鸣叫音高,发出响亮的“trrrrrk”颤音或一系列短促、响亮且略模糊的乐句,通常由高音单音开头,以“ji ji ju ju ju-chewit, ji ju’wiiwi, ji ji ji’wi-jui”为特征。这些鸣叫活动从4月至5月间达最高频。与相近的金冠地莺相比,灰腹地莺的叫声音调更慢,不具金冠地莺那种爆发性的杂乱音符。

【生活习性】
灰腹地莺为留鸟。通常栖息于海拔970米至2000米之间的山地和多水阔叶林森林下层,偏爱湿润的山谷、湿地或溪流附近的灌木、藤蔓和矮竹丛。它们在地面上和植被中非常活跃,偶尔攀爬至约6米的高度。繁殖季节后,有时会下降到较低的海拔区域。此类鸟类倾向于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依靠昆虫作为食物来源。

【繁殖习性】
灰腹地莺的繁殖季节通常为每年的5月至7月。这些鸟类的巢通常由苔藓编织成球状,距地面不到0.5米,放置于灌木、藤蔓或树侧的苔藓簇中。每巢一般3-5枚卵,关于孵化期和育雏期的具体信息尚无详细记载。

【外型辨识】
灰腹地莺以其独特的颜色标记容易与其他地莺属鸟类区分开来,尤其是与金冠地莺相比,灰腹地莺拥有更淡的灰色下体,较少黄色的顶冠,并且眉纹更加明显。这些特征使灰腹地莺成为野外观察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

【地理分布】
灰腹地莺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包括中国南部(西藏东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广西、湖南南部)、印度东北部(北阿坎德邦及更远的地区)、孟加拉国、缅甸(除中部和南部)、泰国(西北部)、柬埔寨(西南部)、老挝(北部和南部)、以及越南的东京、中部和南部安南。

【保护状况】
灰腹地莺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无危(LC),这意味着尽管它们的分布比较广阔并拥有稳定的种群数量,但没有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中国已将其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