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钩嘴鵙科 > 林鵙属 > 林鵙
林鵙

林鵙

英文名:Common Woodshrike

学名:Tephrodornis pondicerianus

【简介】
林鵙(Tephrodornis pondicerianus),属于雀形目钩嘴鵙科,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类。其上体灰褐色,头部有黑色面罩和显著的白色眉纹。下体白色,面部至胸部呈淡灰,喙呈钩状且呈暗灰褐色。臀部为白色,尾羽灰褐色,外缘略白。与西钩嘴林鵙和大型鵙有相似之处,但较干燥森林中更为常见。

【外形特征】
雄性成鸟标本体长为13至18厘米,体重在18至27克之间。雌性特征与雄性相似,但面罩略浅。幼鸟比成鸟颜色更偏棕色,体羽上有白色斑点。亚成鸟特征不完全清晰。

【鸣叫特征】
其歌声明亮快速,以两个尖锐的‘wheeet’音符开头,随后是一系列下降的短音符。叫声多变,往往听起来像单个音节。

【生活习性】
此物种喜生在开阔的龙脑香森林、干落叶森林、草坪边缘地带、果园、桉树种植区或山东的梯田等。常栖息于树冠层搜寻昆虫,偶尔捕捉空中飞扑的昆虫,有时会到地面觅食。繁殖期主要在2月至7月,印度为1月至9月,尤其在3月至5月。林鵙通常成对或组成小群体,有时会与其他物种形成联合觅食队。在较干森林和灌木地带常见。

【繁殖习性】
林鵙在建造巢时,巢由双方共同完成,约需4至5天时间。巢呈浅杯状,由苔藓、地衣、树皮或根构成,内衬有毛发或植物绒毛。巢开口朝上,悬挂于树干水平叉处,高度约2至9米。每个巢产卵2至4枚,卵色多为淡绿灰或乳白色,并有红棕色、紫棕色和灰色斑点。孵化期为14至16天。雏鸟孵化时为合眼无毛,不多久就会有深灰色绒毛,由双亲喂养,但离巢期不详。

【外型辨识】
区别与林鵙类似但体型较小、喙较小又带有白色眉纹和外侧尾羽的种类,比如大型鵙和西钩嘴林鵙。亚种间的颜色存在明显差异。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林鵙列为无危(LC)等级。此物种普遍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森林和林地地带,尤其是在印度次大陆更为常见。

【地理分布】
林鵲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以及东南亚地区,主要生存在低至中海拔的森林和林地。

【简介】
白顶林鵙(Eurocephalus anguitimens)属于雀形目伯劳科的一个属,即白顶林鵙属(学名:Eurocephalus),下含两个物种。白顶林鵙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泰国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如中国香港地区和海南岛。

【外形特征】
额基黑;前头、头顶至颈背部均呈灰色但微染有褐色;背部、肩部和尾上覆羽颜色从淡棕褐色逐渐转淡。内侧飞羽周围及部分主翼羽也带有淡色调,并拥有所属区域典型边缘。脸颊和前颈带着纯黑色贯眼纹。胸部颜色微带灰褐,下颏及腹部则以白色占主导。其跗蹠呈灰色或银灰,虹膜则呈绿色或黄棕色。

【生活习性】
该物种活动范围集中于森林顶部和开阔地带。白顶林鵙通常以单独或成对的形式进行活动,它们依靠高处的枝节和叶片寻找食物,如昆虫或其他别的小型动物。

【保护状况】
白顶林鵙的保护等级目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ver 3.1,属于无危(LC)级别,表明该物种在野外存在数目稳定。然而,由于栖息地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威胁,保护工作仍然是急需而重要的研究对象。

【地理分布】
白顶林鵲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泰国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如中国香港地区和海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