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丛鵙科 > 南非丛鵙属 > 杜氏丛鵙
杜氏丛鵙

杜氏丛鵙

英文名:Doherty's Bushshrike

学名:Telophorus dohertyi

【简介】
杜氏丛鵙(英文名:Doherty's Bushshrike,学名:Telophorus dohertyi)属于雀形目丛鵙科南非丛鵙属的一种鸟类。该物种颜色鲜艳,但常隐匿在浓密的植被中。主要分布在中非森林地区,如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乌干达西南部、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西北部和肯尼亚西部。

【外形特征】
杜氏丛鵙体中等大小,背部呈橄榄绿色,额部和喉咙部分为鲜红色,胸部有一条宽黑带,腹部则为鲜亮的柠檬黄色,尾羽则呈黑色。幼鸟的背部为淡绿色,腹下为带有精细条纹的黄色绿色。

【鸣叫特征】
这种鸟类通常以一系列清脆、尖锐的声音作为其领地的宣告。其鸣叫声包含快速的笛声或流畅的音符,如“wok-wok-week-week”,上扬的“koo-wee”序列,或缓慢的颤音“kikoikoikoikoikoi”等。雄性杜氏丛鵙的叫声多样变化,类似于四色丛鵙(Telophorus quadrimaculatus),但后者鸣叫时会有重复的低音节。

【生活习性】
杜氏丛鵙多数情况下独居,且常躲避在密林或灌木丛中。主要在林下或灌木叶间觅食,捕食甲虫及其他节肢动物,如蚱蜢等。它们活跃于海拔1500至3350米的区域。

【繁殖习性】
杜氏丛鵙的繁殖季节通常在刚果民主共和国4至7月,乌干达和肯尼亚则为5至6月。7月在肯尼亚发现雌鸟筑巢,而10月在卢旺达观察到有幼鸟被喂养。

【外型辨识】
杜氏丛鵙属于较小的鸣禽类别,拥有强壮、通常带有锯齿状的鸟喙。具有独特的鸣管以及复杂的鸣肌,能发出婉转动听的歌声。其脚趾则为三前一后的形态,后趾长度与中趾相当;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灵活性的鸟类,杜氏丛鵙的体型以醒目的绿、黄、黑和红为特征。

【物种区别】
与四色丛鵙相比,杜氏丛鵙更倾向于栖息在高海拔区域,而后者则适应低海拔环境。两者可通过生存环境、鸣叫声和羽毛细节进行区分。

【保护状况】
杜氏丛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近危(LC),表明虽然其数量在某些范围内的波动受到关注,但目前尚未达到严重威胁的状态。

【地理分布】
杜氏丛鵙主要繁殖于布隆迪、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卢旺达、乌干达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