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佛法僧目 > 翠鸟科 > 仙翡翠属 > 褐背仙翡翠
褐背仙翡翠

褐背仙翡翠

英文名:Brown-headed Paradise Kingfisher

学名:Tanysiptera danae

【简介】
褐背仙翡翠(Brown-headed Paradise Kingfisher,学名:Tanysiptera danae)是佛法僧目翠鸟科仙翡翠属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东南部的低地森林。这种鸟拥有醒目的棕色头部和背部,橙色腹部和臀部,深蓝色的肩部以及长而带有细小白边的尾羽。

【外形特征】
成年褐背仙翡翠长约28至30厘米(包括尾羽流苏),体重37至50克。雄鸟具有赤褐色的冠羽和背部、明亮的粉红色臀部、蓝色翼覆羽。它们的下巴和喉咙为粉红色,胸部为深粉红色,侧翼和下尾覆羽较淡。紫蓝色上尾,带有白尖端和内缘,红色喙,暗棕色虹膜和粉红至橙红色的腿和脚。雌鸟的胸部和喉咙较淡,为淡褐色。幼鸟的冠羽更偏棕色,身体的颜色和条纹在成熟过程中变得清晰。

【生活习性】
褐背仙翡翠栖息于低地和山脚森林,经常在树冠中层停留,偶尔摇动尾巴,受惊时会大幅度扇动翅膀。它的主食是昆虫,包括甲虫、毛虫和其他地面昆虫。该种类的觅食高度通常较高,在森林中的活跃层更靠上。

【鸣叫特征】
该鸟的鸣叫特点是上升后下降或仅下降的一系列音符,以颤音结束,通常为“weeep weep wewewewweewe……..”。它们最频繁的鸣叫发生在5月至10月间。

【繁殖习性】
关于繁殖的信息十分有限,雄鸟常在此期间内挖掘巢穴。巢穴位于距离地面约4英尺的树洞内,雌鸟通常会产下5枚卵。

【外型辨识】
在形态上,褐背仙翡翠与白尾仙翡翠相似,但头部棕色而非黑色,并具有深蓝色翼部,以及缺少背部的白色条纹。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2008年的评估,这一种群的状态为‘无危’(LC)。其分布零散,但在一些地区相对稀少,在其他地区则较为常见。主要存在于新几内亚地区的低海拔森林。尽管在某些区域该物种相对难以观察,但在Varirata国家公园有一段时间内被定期记录。

【地理分布】
主要栖息地为新几内亚东南部,分布范围从Waria河和Aroa河向东延伸至米尔恩湾(Milne Bay)西北岸。此外,在较高海拔地区,它比普通天堂翠鸟更为常见,但在Popondetta周围,两者均在150米左右海拔处出现。确切的地理界限依赖于自然栖息地的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