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颈鹦鹉
英文名:Blue-naped Parrot
学名:Tanygnathus lucionensis
【简介】
蓝颈鹦鹉,英文名为Blue-naped Parrot 或 Philippine Blue-naped Parrot,属于鸟纲、鹦形目、鹦鹉科。其学名Tanygnathus lucionensis。
【外形特征】
蓝颈鹦鹉是一种中型鹦鹉,体长约31厘米,体重通常在148至231克之间。全身为鲜亮的绿色羽毛,头部和臀部的绿色更为鲜艳。其头部后面至颈背部有一块醒目的淡蓝色斑块,并且巨喙为标志性的亮红色。背部泛蓝,翅膀的部分黑色,小翼羽覆羽带有宽阔的橙色边缘,此外,翅膀羽毛为蓝绿相间。尾巴下方为暗黄色。幼鸟的颜色较暗淡,头部的蓝色较少。蓝颈鹦鹉的亚种之间在蓝色程度上存在一些差异。
【生活习性】
这类鹦鹉主要栖息在低地森林到海拔1000米的山脚林区,包括次生林、农业地附近的散生树木、红树林、椰子园和香蕉丛。它们通常以群体的形式觅食,以森林树木的果实和种子、棕榈果、嫩椰子和木瓜等食物为主。
【鸣叫特征】
飞行时,蓝颈鹦鹉发出尖锐的“krreh…krreh…”声。停栖时,它能发出多变的鼻音鸣叫声和尖叫,当中也伴随着更尖锐的或吱吱的叫声组合。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发生在4月至6月之间,这种鹦鹉巢筑于自然树洞或大型啄木鸟废弃的洞穴,常见于开阔区域。圈养环境下的研究显示,在适宜条件下它一窝通常产卵2枚,孵化期约25至26天,雏鸟在约60至65日龄开始羽化,大部分幼鸟在整个人误区期间顶蓝色较少,胸脯颜色较深。雏鸟约在五周半时间里逐步断奶,65天之后能够独立飞行。
【外型辨识】
斑色的头部和大红喙,让蓝颈鹦鹉十分引人注目。它显得非常活跃且善于娱乐自娱,如果给予适当的新玩具,它能呈现出极大的兴趣。它们还能模仿一些人类语言。据研究显示,这种鹦鹉对于新鲜的树枝咀嚼特别感兴趣。
【保护状况】
IUCN已将蓝颈鹦鹉列为近危物种(NT),并且其在《华盛顿公约》中被列为第2级(CITES II)。由于栖息地破坏和非法贸易的影响,该物种在很多岛屿地区变得稀少了,特别是在内格罗斯、锡基霍尔、民都洛以及吕宋岛。尽管如此,在西布延岛仍然常见,帕拉湾圣保罗地下河国家公园中受影响也较为严重,但在其他一些区域内该物种仍然较为常见。
【地理分布】
蓝颈鹦鹉分布于菲律宾群岛的塔劳德群岛以及婆罗洲东北部外的群岛,实际包括北婆罗洲和东婆罗洲附近的小岛屿。它们在巴丹国家公园、奎松国家公园、米纳隆加国家公园及帕拉湾圣保罗地下河国家公园等地均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