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黑靓唐纳雀
英文名:Blue-and-black Tanager
学名:Tangara vassorii
【简介】
蓝黑靓唐纳雀(学名:Tangara vassorii),又名Blue-and-black Tanager,是雀形目裸鼻雀科唐加拉雀属的鸟类,被列为“无危”物种。
【外形特征】
蓝黑靓唐纳雀体长约13厘米,体重平均约18克。雄鸟呈现出光泽的深钴蓝色,面部带有小黑色面罩,腹部也是这种颜色;翅膀和尾巴为纯黑色,边缘泛着深蓝;肩部和翼条也带有深蓝色,大覆羽末端是黑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在色泽上略显暗淡。幼鸟全身灰色,其翅膀、尾巴和眼下部分为黑色,逐渐向成鸟颜色变化。
【鸣叫特征】
该鸟种的鸣叫声包括尖细的“tsit”,稍低的“swit”声,连续的“swit-swit-swit”以及较强的“SWIT-it”音。其歌唱是一系列短暂且节奏感强烈的高音节,开始缓慢,逐步加速至“zieeu-zie-zie-zizizizee”的颤音,每15秒重复1次。
【生活习性】
蓝黑靓唐纳雀通常成对或由3至6只小群体参与大型混群觅食。主要生活于安第斯山脉的高山森林,包括常绿森林、矮林及次生林,偶尔也出现在树上限定区域的植被中。它们的饮食结构包含大量的果实,尤其是Miconia属植物的果实,还有一些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在这些森林中,它们活跃地穿梭于树叶间觅食。
【繁殖习性】
繁殖期大约从2月延续至8月。巢由苔藓、根须和Chusquea竹叶制成,内部填充纤维与动物毛发,位置通常位于树冠的小分支处,高度在3.8至5米之间。每个巢约8厘米宽,7厘米高,内径6厘米,深3厘米。平均产卵数为2枚,卵壳淡蓝色,带有肉桂色斑点,尺寸为20毫米×14.1毫米,重量2.1到2.2克。第一窝幼鸟可见于1月,并在5月左右离开巢穴。
【外型辨识】
与其他相近鸟类相比,该物种可以通过一些信息来鉴别。例如,它可能与花脸刺花鸟混淆,但花脸刺花鸟有红眼,该种则无。再比如,与金颈靓唐纳雀比对,典型的蓝黑靓唐纳雀具有更深的背部颜色、腹部上的黑色斑点,并缺乏他人特有的金黄色腹部。
【保护状况】
蓝黑靓唐纳雀属于IUCN评估为“无危”的物种。
【地理分布】
蓝黑靓唐纳雀广泛分布在南美洲北部和中部的安第斯山脉,包括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海拔范围为1,500至3,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