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雨燕目 > 雨燕科 > 高山雨燕属 > 杂斑雨燕
杂斑雨燕

杂斑雨燕

英文名:Mottled Swift

学名:Tachymarptis aequatorialis

【简介】
杂斑雨燕(英文名:Mottled Swift,学名:Tachymarptis aequatorialis)是雨燕目雨燕科高山雨燕属的一种大型鸟类。分布广泛,主要见于东非,局部存在于西非,分布于非洲的大多国家,以及安哥拉、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等地区。

【外形特征】
杂斑雨燕体长约23厘米,体重在84至105克之间。其整体毛色呈灰色,喉部较淡,腹部有斑点,背部黑色,与头部颜色稍有区别,与臀部颜色差异明显。它在飞行时通常呈现出黑色外观,翼内侧较翼外侧更浅。值得注意的是,喉部有模糊的浅色斑块。雄鸟亚种gelidus体型较小,喉部更白,上体灰暗,胸带黑色;亚种furensis可能存在体型更大的情况,上体灰暗,喉部扩展至胸部,腹部有浅色斑块;亚种lowei介于指名亚种和furensis之间,上体灰褐色,翼展196至211毫米。

【鸣叫特征】
杂斑雨燕的叫声较为罕见,形容为尖锐而嘶哑,与小雨燕的叫声相类似,不过略显断断续续。飞行或一系列8到10个高音的“kikikikiki”音符时,其声音特点是深沉的尖锐颤音。这种叫声在巢穴争夺中最为剧烈。

【生活习性】
杂斑雨燕主要栖息于花岗岩高地,分布广泛,海拔高度可达3000米,偶尔更高。它们偏好干旱和赤道山脉的环境。在觅食时,它们在空中高速飞行,主要捕食蜜蜂,有时也低空俯冲捕食其他猎物。当在地面上活动时,常跟随风暴移动,利用上升气流。

【繁殖习性】
杂斑雨燕的繁殖期在不同地区有所变化,如在肯尼亚为2月至3月,在马拉维为8月至10月。它们通常群居繁殖,偶尔也会单独筑巢。通常选择岩石垂直裂缝或岩石悬垂下的位置,离洞穴地面2至3米高的垂直裂隙中筑巢。巢由风散种子、羽毛和叶子等粘合而成。巢宽80至87毫米,深25至48毫米。杂斑雨燕通常每次产1至2枚白色蛋,大小为29.6毫米×19.2毫米。它们的繁殖过程中,两性共同负责孵卵。

【外型辨识】
杂斑雨燕与同类中的高山雨燕容易区分,后者大型有大面积的白色下体。远距离观察时,杂斑雨燕明显比雨燕属的物种(例如小雨燕)更大,翅膀拍动更顺畅。

【保护状况】
杂斑雨燕的保护状况处于无危状态(IUCN:LC)。

【地理分布】
杂斑雨燕广泛分布于东非和部分西非地区,具体分布在安哥拉、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加纳、几内亚、肯尼亚、马拉维、马里、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卢旺达、塞拉利昂、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