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鸡形目 > 雉科 > 长尾雉属 > 黑颈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

英文名:Mrs. Hume's Pheasant

学名:Syrmaticus humiae

【简介】
黑颈长尾雉(英文名:Mrs. Hume's Pheasant,学名:Syrmaticus humiae)属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的鸟类。雄性体长约90厘米,雌性约60厘米,其体长范围为55至90厘米。雄鸟颈部显蓝钢色和白色翼条,肩羽近蓝色,尾部延长且外侧尾羽渐长;雌鸟尾部较短末端呈钝圆状。

【外形特征】
黑颈长尾雉的头部和颈部有金属蓝紫色光泽,雌鸟则显示较淡的色彩,喉部为淡赤褐色,肩部带有黑白交错的条纹。其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广西地区,以及泰国北部、缅甸北部和印度阿萨姆邦。

【生活习性】
黑颈长尾雉以树上的浆果、嫩叶、根茎等为食,有时也吃昆虫。因其性情警惕,在清晨在开阔地带或森林边缘取食和活动。几小时内成对或群行为较为活跃,采取树栖方式。

【鸣叫特征】

【繁殖习性】
繁殖期间大约为3-7月,通常采取一雄多雌制。巢由枯草、枯叶和羽毛组成,每窝产卵可至7-9枚。孵化期为21-24天。雌鸟独承担孵工作。

【外型辨识】
黑颈长尾雉别名地花鸡、松毛鸡、哑巴鸡。因其长尾羽中夹杂黑白反差图案,观赏价值颇高。

【物种区别】
与黑颈长尾雉相关的物种包括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其中,白颈长尾雉体型大小相仿,但其头部、颈色均呈白色;白冠长尾雉体型更大,头上则有一显著的白色区域。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黑颈长尾雉处于近危(NT)状况。近年来,由于栖息地破坏和非法偷猎,其所处的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在广西等少数我国西南林区仍保留几百至千余只的野生数量。

【地理分布】
黑颈长尾雉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广西地区,以及泰国北部、缅甸北部和印度阿萨姆邦。在中国,其地理分布点多达22个,包括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及位于广西境内的金钟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