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氏针尾雀
英文名:Red-shouldered Spinetail
学名:Synallaxis hellmayri
【简介】
雷氏针尾雀(学名:*Synallaxis hellmayri*)是一种小型鸟类,属于雀形目、灶鸟科、针尾雀属。
【外形特征】
雷氏针尾雀体长约18至19厘米,重约25至26克。其头部、冠部、背部、臀部以及上尾羽为均匀的棕褐色;翼覆羽更显暗淡的栗色,飞羽呈灰褐色;尾部黑色且长而锐利,端部钝;下体下巴和喉咙黑色,腹部其余部分灰褐色。幼鸟的部分特征也较为独特,如翼覆羽颜色较淡。
【生活习性】
雷氏针尾雀主要活动于巴西东部的干旱灌木林地,常见于富含陆生凤梨科植物的地方,栖息于海拔200至400米范围内。它们主要摄取节肢动物(包括蜘蛛、甲虫和直翅目昆虫)以及少量种子;觅食时通常成对出现,并从地面的枯叶、植被和小枝条中寻找食物。
【鸣叫特征】
雷氏针尾雀的鸣叫声会逐渐变强后减弱,其鸣叫声分为快速的、加速的音调和间隔较大的“tre-tré”或“tchí-krr”的叫声,并且经常重复。报警音则为持续的带有轻微振荡的斥责。
【繁殖习性】
雷氏针尾雀的繁殖季节通常在10月至次年4月之间。巢通常建在黑心莲叶芹等大型植物中,以仙人掌刺构成的巢结构,并有较长的入巢通道。巢结构牢固,能够抵御一定程度的风吹雨淋。
【外型辨识】
雷氏针尾雀与同属的巢鸟相比,显著特征包括均匀的棕褐色上体、暗栗色翼覆羽、灰褐色飞羽,黑色下巴和喉咙以及锈色肩部斑块。幼鸟的部分特征也较为独特,如翼覆羽颜色较淡。
【物种区别】
雷氏针尾雀与其他同属鸟类相比的主要特点包括均匀的棕褐色上体、暗栗色翼覆羽、灰褐色飞羽,黑色下巴和喉咙以及锈色肩部斑块。幼鸟的部分特征也较为独特,如翼覆羽颜色较淡。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雷氏针尾雀被列为近危(NT)。这一评估反映了它们在部分地区面临的一些潜在栖息地威胁,但总体上其种群数量仍然保持相对稳定。
【地理分布】
这种鸟类主要分布在巴西东部,包括皮奥伊州、佩尔南布科州西部、巴伊亚州北部以及米纳斯吉拉斯州极北地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雷氏针尾雀能够适应大型陆生凤梨科植物区域以外的地方,例如受到牛羊放牧干扰的地区。然而,过度放牧、烧毁灌木林地、砍伐用于木炭生产及土地转变为农业用途的行为仍对其生存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