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灶鸟科 > 针尾雀属 > 白须针尾雀
白须针尾雀

白须针尾雀

英文名:White-whiskered Spinetail

学名:Synallaxis candei

【地理分布】
白须针尾雀(Synallaxis candei)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北部和委内瑞拉西部,包括苏克雷、马格达莱纳部门以及法尔孔和拉腊州。

【外形特征】
成年白须针尾雀具有醒目的白色面部“胡须”,黑色脸部,灰色冠羽,明亮的赤褐色上体,翅膀末端深褐色,尾巴三分之二为赤褐色,尾端深褐色。其下巴为白色,喉咙为黑色,胸部和两侧为赤褐色,腹部为白色,下尾覆羽为淡赤褐色。虹膜为深棕色,上喙为黑色,下喙黑色或黑褐色,腿脚蓝灰至石板灰色。

【鸣叫特征】
白须针尾雀的鸣声具有明显的鼻音特点,其呼唤声通常模仿为“a-dít-dít-du”,其中间两音更强且重复。另外,它的叫声为鼻音“paa-pip”,在受到惊吓或突然受扰时会发出类似“naaaa”的长而尖锐的声调。

【生活习性】
白须针尾雀生活在南美洲的某些地方,如干燥的灌木丛、红树林边缘和过度生长的草地。这种鸟全年保持定居,主要成对觅食,它们频繁在地面或距地面约2米高的枝条上寻找无脊椎动物作为食物来源。

【繁殖习性】
白须针尾雀的繁殖季节可能在雨季期间,通常是十月到一月。其繁殖方式被认为是一夫一妻制。它们的巢通常由荆棘和小树枝构成,外部覆盖着小枝和树皮,巢内部常用叶子铺底,有时甚至有蛇皮作为装饰材料。巢穴通常位于灌木丛中,离地面1.3至2.5米高。每窝通常产卵3到4枚,孵化期未知,其他繁殖相关细节亦未详尽记录。

【外型辨识】
白须针尾雀的亚种atrigularis具有棕色背色,脸颊和下巴上的斑点是灰白色,尾巴基部颜色较深,胸腹部的颜色比较深而暗。而亚种venezuelensis则在整体上相对浅淡,喉部呈现白色,下喉带有黑色纹带,其尾部颜色的边界更为清晰。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中白须针尾雀的保护级别为LC,即无危状态。这意味着,虽然该鸟类处于珍稀状态,但由于其栖息地相对稳定且不受过度干扰,目前不会面临灭绝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