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灰针尾雀
英文名:Slaty Spinetail
学名:Synallaxis brachyura
【简介】
蓝灰针尾雀是一种小型鸟类,身长约为14到16厘米,体重在16到21克之间。该物种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地区,包括洪都拉斯到秘鲁北部的多种森林环境中,主要栖息于次生林边缘、河岸灌丛及热带常绿森林边缘地带。
【外形特征】
蓝灰针尾雀的体色由深灰色调,红褐色翅膀及冠部组成。具体而言,其头部和颈背上为深红褐色,冠部呈暗棕色,面颊和眉纹灰暗。整个背部颜色较深,由黑褐色逐渐过渡到石板灰色,臀部、臀上覆羽和尾羽略带浅棕色,尾羽末端尾羽缺乏羽枝,使尾羽呈现出针状甚至刺状。下体颜色较暗,喉部颜色深黑带淡边,使喉咙及胸腹部显现出灰褐色,腹侧颜色较为浅淡,腿覆羽呈现更明显棕色。虹膜呈现红褐至橙褐色,嘴端及下喙呈现灰蓝色,腿脚呈现橄榄灰或灰蓝色。
【鸣叫特征】
该物种的鸣叫声低沉而富有节奏感,表现为快速重复的音节,例如“ch-ch-ch-churrr-r-r-r”、“je-ch-ch-chrrrrr”或“chut-chut-chrrrrrrrrrrr”,尾音下降且长度约0.3秒,间隔中等重复。觅食过程中,蓝灰针尾雀也会发出“chk”声音,通过记录的“chee-ah”叫声识别其活跃情况。
【生活习性】
蓝灰针尾雀主要栖息于次生灌木丛、河岸灌丛、过熟的开阔林地及热带常绿森林边缘。它们在温暖的气候下较为活跃,集中在低矮的植物中成对觅食,主要以昆虫(如甲虫、半翅目、蝇蛆及鳞翅目幼虫)、蜘蛛、蜘蛛卵和少量植物种子为食。
【繁殖习性】
蓝灰针尾雀在繁殖季节通常在1月至2月及4月至10月期间进行。其巢穴构造复杂,由枝条和荆棘等编织,通常长度在40至50厘米之间,高达20至40厘米,入口通道水平且长度为30至40厘米,内室密集覆盖措施茅草、软绿叶和绒毛。巢穴通常位于密灌丛或藤蔓中的0.5至5米处,每窝产卵2到3枚,双亲共同孵化18至19天,雏鸟在17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蓝灰针尾雀与其他同属物种的区别在于其更深的颜色,特别是深红褐色的翅膀及冠部,以及尾羽的特殊‘刺状’外观。不同亚种之间的区别体现在背部、冠部和翅膀颜色的深浅及下体颜色微小变化。
【保护状况】
蓝灰针尾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现处于无危(LC)物种保护级别。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该物种保护状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地理分布】
蓝灰针尾雀在地理分布上广泛,主要分布在从洪都拉斯中部到秘鲁北部的南美洲地区。它们生活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森林地带,哥伦比亚较高地区可达2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