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先针尾雀
英文名:White-lored Spinetail
学名:Synallaxis albilora
【简介】
白眼先针尾雀,学名为Synallaxis albilora,属于雀形目灶鸟科针尾雀属。此鸟种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具体位于巴西西南部、玻利维亚东部以及巴拉圭北部的画廊森林地带。
【外形特征】
体长15至16厘米,体重约13至17克。其显著特征为白色眼先区,面色呈淡棕色,喉部呈白色,下半身为鲜艳的淡褐色。整体颜色鲜艳,与纯顶针尾雀相比,下体颜色更为明亮且声音中的音符较少。
【生活习性】
白眼先针尾雀常栖息在画廊森林、河岸和灌木丛中,尤其是靠近水源区域。它们也常出现于河流岛屿中,并特别偏好当地称为saranzal的植被。在上树藤蔓和杂草之中,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蜘蛛、直翅目、鞘翅目、蚂蚁、双翅目等。
【鸣叫特征】
该鸟种的鸣叫声为尖锐的‘keeew kit-kweet’,通常每3至5秒重复一次。在繁殖季节期间,雄鸟会连续发出绵长的‘popopopopopopopopopopo’,搭配明显的下滑音调。
【繁殖习性】
繁殖季通常在8月至12月,有时最早出现在6月,最晚可延续至2月。巢穴呈壶形,入口朝向一侧,洞长可达19至30.5厘米,且内部用树梢编织而成,庇护在灌木或矮树丛中(约1米离地面以上)。每个巢穴建造时长6至18天,重量可达1.4公斤。一窝一般产3至4枚蛋,大小为19.1至22.3毫米×15.3至17.3毫米,重量2.4至3.8克。隔一天产一枚蛋,孵化周期约15天。雏鸟孵化时动作笨拙且全身无毛,大约两周后便会自行离巢。
【外型辨识】
白眼先针尾雀的显著特征为白色眼先区,面色呈淡棕色,喉部呈白色,下半身为鲜艳的淡褐色。与纯顶针尾雀相比,下体颜色更为明亮且声音中的音符较少。
【物种区别】
早期研究认为白眼先针尾雀可能属于纯顶针尾雀的亚种,但最近的研究已将其单独列为一个独特的物种。
【保护状况】
尽管已从所属亚种中独立出来,但到了现阶段,白眼先针尾雀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红色名录中,列为LC(无危)级别。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具体位于巴西西南部、玻利维亚东部以及巴拉圭北部的画廊森林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