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王鹟科 > 黑王鹟属 > 黑尾王鹟
黑尾王鹟

黑尾王鹟

英文名:Bismarck Monarch

学名:Symposiachrus verticalis

【简介】
黑尾王鹟(Black-tailed Monarch,Symposiachrus verticalis)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类,属于雀形目王鹟科黑王鹟属。其显著特征为黑白相间的外观,包括黑色的脸部和喉咙、背部和翅膀,外侧尾羽具有白色的宽边,腹部呈白色,尾巴黑色。

【外形特征】
黑尾王鹟的体长约为15至17.5厘米。雄鸟前额、眼周、眼圈、下颌及喉咙均为黑色,头顶有一条宽白带与耳部的白色羽毛相接;背部大部分为黑色,带有白色下背和尾上覆羽;上翼和尾巴均为黑色,但中大上翼覆羽为白色,外侧的三条尾羽尖端有明显的白色宽边。耳羽、头冠两侧、颈项和腹部为白色。雌鸟与雄鸟外观相似,但背部和臀部为灰色,翅膀区域的白色较少。幼鸟以前额和面部淡灰色,上半身棕色或者灰色,尾上羽毛淡黄色为显著特征,下巴至胸部为淡淡的黄色,下体则偏白色或略带淡黄色,但额头较橘黄色。

【生活习性】
黑尾王鹟主要活跃于原始森林中,亦会偶尔现身于次生林中,尤其喜在竹丛中出现。它们倾向于在树林的较低和中层活动,常与其他鸟类组成觅食群。当觅食时,它们会频繁地拍打翅膀并且悬停。

【鸣叫特征】
这种鸟类的鸣声呈现出一系列逐渐下降的微弱哨音,常见叫声则是一种尖锐颤音。

【繁殖习性】
黑尾王鹟的繁殖季节通常从八月份持续至一月份。它们的巢呈杯状,由植物纤维和地衣构成,并用蜘蛛网固定,通常筑在低矮树木的垂直分支处,高约1.5米左右。每次产卵量通常是两个,卵壳为淡粉色,带有点状的深色斑点,大小约为21.4至24毫米长和15至17毫米宽。

【外型辨识】
黑尾王鹟体型较大,尾巴较长且更协调,另外,其外侧的三条尾羽有宽阔的白色边缘。幼鸟的额头、下颌和侧面头部呈橙锈色,而并非棕色带有灰色的额头。

【保护状况】
黑尾王鹟在IUCN红色清单中被列为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该种分布在太平洋岛屿的俾斯麦东部群岛,具体区域涵盖新汉诺威岛、新爱尔兰岛、乌姆博伊岛、新不列颠岛以及约克公爵岛。这些地区为其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