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王鹟科 > 黑王鹟属 > 眼镜王鹟
眼镜王鹟

眼镜王鹟

英文名:Spectacled Monarch

学名:Symposiachrus trivirgatus

【简介】
眼镜王鹟(学名:Symposiachrus trivirgatus),归属于雀形目王鹟科黑王鹟属,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太平洋诸岛屿,例如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它的栖息地涵盖亚热带至热带湿润低地森林、红树林和山地森林,尤其是在华莱士区内的多个岛屿。

【外形特征】
眼镜王鹟体长14-16厘米,体重9-16克。这种鸟类面部为黑色,胸部为赤褐色,翅膀为灰色,尾巴黑白相间。雄鸟有黑色额头、脸颊至耳羽,灰蓝色或蓝灰色冠部和上体,棕色飞羽,尾巴主要为黑色,外侧尾羽呈现宽白尖;其喉侧、颈和胸显示橙红色,腹部白色。虹膜深色,喙为暗蓝色或珍珠灰色,而腿为灰到黑灰色。雌性在颜色上比雄性要暗淡一些,幼鸟则更缺乏脸部黑色,有明显的白色眉纹和颊斑。雌鸟和幼鸟的尾巴白色部分较淡或呈淡黄褐色, 喙为蓝灰色至暗灰色,尖端深色。

【鸣叫特征】
眼镜王鹟在北澳大利亚的歌声包括一系列12个上扬的响亮哨音,类似“zweeei-zweeei-zweeei…”的声音,此外还有重复的粗糙嗡嗡声“gzzhhh”和清脆的升调哨音。非繁殖季节里,它们的鸣叫声变化更大,有时带有刺耳的“prrrrt”和悦耳的“whit”音符。

【生活习性】
眼镜王鹟主要栖息在浓密的热带和亚热带原始或次生森林、灌木丛和邻近的灌木丛,尤其是澳大利亚北部的雨林地区。它们主要依赖小昆虫如蚂蚁、白蚁、甲虫、蟑螂、蜘蛛和蛾类为食,偶尔会捕捉到地面的小蜗牛。这种鸟类倾向于单独或成对活动,并可在混合物种的觅食群体中被发现。它们活跃于树木的低层至中层区域,偶尔会在树冠层和地面觅食。

【繁殖习性】
它们的繁殖季节通常从9月到翌年2月/3月,在个别地区如松巴岛则直到7月和8月可能还存在繁殖活动。眼镜王鹟是一种领地性较强的鸟类,雄性会积极性地捍卫其领地。它们的巢一般直径12厘米左右,呈现出杯状锥形结构,由细树干或绿草、蜘蛛网、植物绒毛和苔藓等材料构成,并常位于灌木或竹子等植被中。每窝通常产2枚卵,孵化周期为15至18天,同时,幼鸟育雏期大约为17至20天。离巢后的幼鸟还会由父母照顾大约6周的时间。根据某些地区的研究显示,离巢的生存率较低,每巢平均仅能到达0.40只离巢幼鸟。

【外型辨识】
眼镜王鹟以其独特的黑色面纹、赤褐色的胸部以及黑白条纹的尾巴图案区别于其他同属物种。不同亚种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颜色的饱和度和形状细节方面。

【保护状况】
眼镜王鹟当前被认定为IUCN无危物种,然而其保护状况因栖息地破坏、疾病或其他威胁而可能发生变化。世界各地正积极监控其种群,以确保其长期生存。

【地理分布】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世界级的迁移范围跨越多个群岛,其中包括从开普约克半岛到阿瑟顿地区、直至新几内亚东南部的Trans-Fly地区。特别是在雅典提斯海峡岛屿,它们构成了典型的鸟类过境路线。眼镜王鹟的某些亚种冬天会迁徙至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它们也偶尔成为游荡的候鸟,可能在整个岛屿群内旅行或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