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额鸦雀
英文名:Fulvous Parrotbill
学名:Suthora fulvifrons
【简介】
黄额鸦雀(Suthora fulvifrons),英文名为Fulvous Parrotbill,属于雀形目鸦雀科金色鸦雀属。主要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脉及中国西南省份。
【外形特征】
黄额鸦雀的体重约为7克,体长约12至12.5厘米。其黄色额头、蓝灰色侧冠纹且延伸至后枕,以及棕色和白色边缘的飞羽是显著特征。头侧为淡黄色,眼部及眉纹为富黄色,侧冠纹为暗灰色,后枕较宽至脑侧部。背色为黄褐色,飞羽颜色为黑褐色,具白色内缘,而尾部为深黄褐色,逐级渐尖,底端基部亮栗色,腹部中部为白色,两侧浅灰色。
【生活习性】
黄额鸦雀栖息于海拔1700至3500米处的竹林和森林,尤以喜马拉雅山脉及中国西南省份如四川、云南最为密集。非繁殖期较为社交,通常会以20至30只的群体形成,并快速移动。主要食物包括竹子芽、桦树芽、小种子、昆虫和砂砾。
【鸣叫特征】
原文未提及具体鸣叫特征。
【繁殖习性】
黄额鸦雀在西藏等地的6月至7月期间进行繁殖行为。巢呈碗状,由绿色植物材料及其他天然物品构成,通常放置于离地面约1.1米高的处所。其卵呈蓝色,孵化期间两到三只幼鸟有成功孵化的机会。
【外型辨识】
黄额鸦雀的显著特征包括黄色的额头、蓝灰色的侧冠纹及飞羽的白色边缘等。
【物种区别】
黄额鸦雀分为四个亚种:S. f. fulvifrons(尼泊尔、锡金和不丹),S. f. cyanophrys(中国甘肃、陕西、四川),S. f. chayulensis(中国四川、云南)以及S. f. albifacies(中国西藏,印度阿萨姆)。这些亚种在色彩上存在一定差异。
【保护状况】
黄额鸦雀被列为IUCN无危级别,并被列入了中国国家林业局于2000年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在中国西南和喜马拉雅区域各保护区,如西藏地区的Eaglenest野生动物保护区、印度的Langtang国家公园等均有分布。
【地理分布】
黄额鸦雀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至西藏区域、印度东北部和尼泊尔等地,栖息于海拔1900至3200米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针叶林周边地带及其周边灌木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