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翅鸦雀
英文名:Brown-winged Parrotbill
学名:Suthora brunnea
【简介】
褐翅鸦雀(Suthora brunnea),属于鸦雀科、金色鸦雀属的小型鸟类,体长约11-13厘米。
【外形特征】
羽色上具亮栗色冠羽及背部,与温暖的暗棕色上体形成鲜明对比;上翼、尾羽与上体相似;初级飞羽边缘为灰白至淡黄褐色;喉部和上胸为酒红色,带有更深的栗色条纹,腹部为淡黄色,远较下体色浅。眼睛棕色,繁殖季节时会变为红棕色;喙呈黄褐色到白色,嘴峰黑色;腿为灰色至淡橄榄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1525至2800米之间的灌木丛、高草、竹林密丛等地带。繁殖期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多以草籽为主食,可能也吃昆虫。已知会摄入一些沙砾。采食时多处于遮蔽环境中,亦较少飞翔,通常仅听到叫声隐蔽在灌丛和高草丛中。
【鸣叫特征】
持续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为4月至6月,巢通常建在地面以上60厘米高度的草丛、灌木或藤蔓丛中,主要是深而紧凑的杯状结构,由草制成,有时会附着少量苔藓,内部以细软的草和马毛等材料填充。每窝产卵2-4枚,典型为3枚,卵呈无斑点的淡蓝色或深蓝色。
【外型辨识】
过去与其他如棕头鸦雀、云南鸦雀等物种混淆,直至各亚种之间的骨骼差异和遗传证据明确时才确认独立地位。不同于棕头鸦雀和云南鸦雀,其头部与上体之间的对比以及喉部和胸部的条纹明显更突出。
【保护状况】
根据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标准,褐翅鸦雀被列入无危(LC)等级。在中国西南部的适宜生境内,数量一般不多见至相当常见。种群的具体规模尚未有精确统计数据,栖息地改变对其种群的影响也仍待进一步研究。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缅甸东北部与中国西南部(云南西部和西北部)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