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鹃形目 > 杜鹃科 > 乌鹃属 > 摩鹿加乌鹃
摩鹿加乌鹃

摩鹿加乌鹃

英文名:Moluccan Drongo-Cuckoo

学名:Surniculus musschenbroeki

【简介】
摩鹿加乌鹃(Surniculus musschenbroeki),属于鹃形目杜鹃科乌鹃属的一种黑色小型鸟类,体长通常为23厘米。

【外形特征】
摩鹿加乌鹃全身体羽亮黑色,仅腿部白色,尾下覆羽以及外侧尾羽背面带有明显的白色横斑,最显著的是前端的白色条纹。前胸隐约可见轻微的白色斑块。幼鸟的羽毛上有不规则的白色点斑,成年后消失。
该鸟体羽丝绒般黑色、带有紫色、蓝色以及绿色的光泽,翅膀内侧、腹部及翼下有白色横纹。头顶部、背部及胸部羽毛为纯黑色。颈部有隐蔽的白色斑点,腿、脚末端为白色。喙部黑色,眼睛虹膜棕色(雌鸟黄色),眼周深蓝灰色。
常见的尾部接近叉形,尾端明显宽大薄尖,有时甚至向上翘曲,最外侧的尾羽较短,基部有细窄的白色条纹或斑点。

【鸣叫特征】
它发出响亮清晰的哨音,音调逐渐上升,类似哨子连续吹奏的声音。例如,它在苏拉威西岛发出由8个"ki"音符组成的连贯声,大陆上可听10多个音符,最后会出现短暂暂停重复,这也有地区差异。哈马黑拉岛上则平均每一轮6至8个音符。

【生活习性】
单独或伙伴形式,栖息在低地森林或山麓地带的外围森林。该鸟相对更为直接飞行,与常见的鸦科鸟类有明显区分,其尾部和翼下条纹容易识别。

【繁殖习性】
繁殖信息相对较少,但从其夜间唤声可推断,这种叫声可能是为了宣告领地或者求偶的信号。

【外型辨识】
比鸦科鸟类头部更小,喙类似杜鹃科鸟类,具绿色光泽的黑色尾部略有开叉,鸟身有条纹。它最独特的特征是连贯的哨音叫法。这些特征易于对它进行区分。

【保护状况】
摩鹿加乌鹃被列入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中,评为"无危(LC)"。尽管在印度尼西亚经历了广泛的栖息地变化,其数量和分布依然稳定,因此,虽存在一定栖息地破坏的压力,但这对整体数量影响较小。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邦盖群岛、苏拉群岛(苏拉威西岛东侧)和北摩鹿加群岛的哈马黑拉岛。尽管在苏拉威西岛被普遍记录频繁出现,它在其他岛屿如邦盖岛、奥比拉岛较为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