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顶岩吸蜜鸟
英文名:Scaly-crowned Honeyeater
学名:Sugomel lombokium
【简介】
鳞顶岩吸蜜鸟(学名:Sugomel lombokium),为雀形目吸蜜鸟科的黑吸蜜鸟属鸟类。该物种分布于印尼的小巽他群岛,包括龙目岛、松巴哇岛和弗洛勒斯岛的山区。
【外形特征】
鳞顶岩吸蜜鸟的体长约13.5至14.5厘米。上体呈现橄榄绿色,脸部和喉部为灰色;下体颜色带有淡黄橄榄色的洗染,尤其是在上胸部最为明显。前额和眼先为暗灰色,与头顶的暗斑形成渐变。眼睛周围有一圈较淡的灰色眼圈,耳朵、脸颊、下巴以及喉咙部位为浅灰色。翅膀和尾部上部颜色与身体相似,且初级飞羽边缘刻画出橄榄色。下体呈非常浅的灰色,并覆盖淡黄橄榄色。虹膜深棕色至深红棕色,喙黑色,下肢为灰蓝色或蓝灰色。雄鸟和雌鸟在外表上相似,但雄性可能稍大一些。幼鸟特征尚未详细记录。
【鸣叫特征】
该物种的叫声包括持续的啾啾声,而较为鼻音的“jeez”,以及低沉的“grrt”声。
【生活习性】
鳞顶岩吸蜜鸟栖息于原生森林、退化森林环境,包括高海拔的半常绿森林、低海拔的山地森林、森林边缘地带有,以及灌木丛、轻度林化的农田以及花园当中。它们通常在海拔800至1600米之间活动,并优先集中在超过1000米的高度区域。弗洛勒斯岛则在700至2140米范围内活动。目前的观察结果显示,它们属于常住鸟类,不进行季节性迁徙。
【繁殖习性】
该物种繁殖的具体信息尚待进一步记录和研究。
【外型辨识】
鳞顶岩吸蜜鸟的外观比印尼岩吸蜜鸟更为朴素,缺少后者显著的苍白面部皮肤、黄色翼斑及深色面罩。与苏门答腊吸蜜鸟相比,鳞顶岩吸蜜鸟的下体更为浅灰色。通过其独特的橄榄色上体和灰黄色下体,以及其特征性的下弯喙型,可以有效辨认出鳞顶岩吸蜜鸟。
【物种区别】
鳞顶岩吸蜜鸟与印尼岩吸蜜鸟、苏门答腊吸蜜鸟在外观上有明显差异。印尼岩吸蜜鸟有显著的苍白面部皮肤、黄色翼斑及深色面罩;而苏门答腊吸蜜鸟则下体颜色更深。
【保护状况】
鳞顶岩吸蜜鸟的现状归类为IUCN的无危(LC)。即使在弗洛勒斯和松巴哇岛上,所有高海拔地区也非常常见。鉴于其在广泛高海拔地区占据的森林环境,这些岛屿的种群不被视为受到威胁。
【地理分布】
鳞顶岩吸蜜鸟分布于小巽他群岛的西部和中部,包括龙目岛至弗洛勒斯岛,以及松巴哇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