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鸥科 > 小燕鸥属 > 白额燕鸥
白额燕鸥

白额燕鸥

英文名:Little Tern

学名:Sternula albifrons

【简介】
白额燕鸥(学名:Sternula albifrons)是鸻形目鸥科的小燕鸥属鸟类。在中国,它是常见的夏季繁殖鸟种,广泛存在于从东北到西南及华南沿海和海南等地。这种燕鸥在全球温带及热带地区的海岸和内陆水域均有分布,涵盖欧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地。

【外形特征】
成年的白额燕鸥体长在21至25厘米之间,翼展为41至47厘米。繁殖期内,其头部具有黑色的顶纹和“V”字形白色前额,喙呈黄色但尖端黑色,冬季其前额更白,眼眉周围呈白色,肩至翼尖有黑色条纹。幼鸟的背部有黑色“V”字形印记,次级飞羽与内侧初级飞羽略显较淡,与较暗的覆羽及外侧初级飞羽形成对比。

【生活习性】
白额燕鸥主要筑巢在沙质或石质底质的海滨、河流、湖泊及水库附近,有时则选择干扰较少的地区,如盐田。这些物种经常通行于海边、江河,春季时在我国北方繁殖,秋季时由中国南部向南迁徙。它们通常在雪状或石质海岸、岛屿以及河流和湖泊岸边裸露的沙地上筑巢,巢内部结构极其简朴,不过里面可能偶有枯草作为衬垫。繁殖期是5月至7月,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大约20-22天,随后幼鸟在20-24天内就会离巢。

【鸣叫特征】
白额燕鸥会发出独特的嘶哑“kriet”声,或是快速的“kerre-kiet kerre-kiet kerre-kiet…”警戒或展示叫声。此鸟幼鸟会以“plee”或“plee-we”的轻柔叫声求助食物。

【繁殖习性】
白额燕鸥主要筑巢在沙质或石质底质的海滨、河流、湖泊及水库附近,有时则选择干扰较少的地区,如盐田。这些物种经常通行于海边、江河,春季时在我国北方繁殖,秋季时由中国南部向南迁徙。它们通常在雪状或石质海岸、岛屿以及河流和湖泊岸边裸露的沙地上筑巢,巢内部结构极其简朴,不过里面可能偶有枯草作为衬垫。繁殖期是5月至7月,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大约20-22天,随后幼鸟在20-24天内就会离巢。

【外型辨识】
这种鸟密切与其他燕鸥的区别在于白色前额延伸到眼后,而腿脚颜色亦更深亮。

【物种区别】
同种内主要区分出六种亚种:S. a. albifrons(指名亚种)、S. a. guineae(非洲亚种)、S. a. innominata(波斯湾亚种)、S. a. placens(澳洲亚种)、S. a. pusilla(南亚亚种)以及S. a. sinensis(东亚亚种)。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估,白额燕鸥当前处于无危(LC)级别,不过该种由于栖息地丧失、污染以及人为干扰受到很大影响。同样,内陆繁殖地逐渐丧失,由于水坝、河流管制和沉积物提取,白额燕鸥失去了许多之前繁育地。仅在欧洲一部分特殊河流如法国卢瓦尔河、匈牙利与克罗地亚边界德拉瓦河上,白额燕鸥仍有一定的种群。

【地理分布】
白额燕鸥的分布极其广泛,遍布法国、阿尔巴尼亚、澳大利亚等等,从伊朗到中国东部,乃至亚洲的其他很多国家,如日本、越南等。在此过程中,它们成为了波斯湾至印度河流域、大巽他群岛附近岛屿、澳大利亚东南及西北沿海地区的频繁旅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