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织雀科 > 编织雀属 > 鳞额编织雀
鳞额编织雀

鳞额编织雀

英文名:Scaly-feathered Weaver

学名:Sporopipes squamifrons

【简介】
鳞额编织雀(学名:Sporopipes squamifrons),又称Scaly-feathered Weaver,是织雀科编织雀属的一种鸟类。主要栖息在非洲南部的干燥草原、灌木丛和附近住宅区。

【外形特征】
雄性鳞额编织雀体长约为11厘米左右,体重约为10至14克。头部和头顶为黑色,带有箭头形的白色斑点,侧面脸部为暗灰褐色,尾部呈棕褐色,带有白色边锋,翅膀部分呈棕黑色。胸部稍微呈现淡棕色渐变为腹部的白色,虹膜为红棕色,鸟喙呈粉红色至玫瑰红色,下颚口部趾爪为角质棕色。雌雄性外表无异,幼鸟羽毛更深,黑白纹理不清楚,喙处为角质色。

【生活习性】
这种鸟在干旱的金合欢草地、灌木丛和干涸河床的植被中生活,同时,它们也会在近住宅区植被地带短暂或规律移居。主要在地面上觅食,吸收小型种子和捕食白蚁。巢筑行为主要由雌鸟完成,雄鸟则为收集筑巢材料。

【鸣叫特征】
雄鳞额编织雀鸣叫为重复的“kreep krop”,雌性在求偶时发出“zi-zi-zi”的高音,而两性的互动鸣叫为“sirrip”声。

【繁殖习性】
每年繁殖仅持续数星期,每巢产卵3至5枚绿蓝色或淡乳色蛋。后代由两性共同喂养,孵化期为10至12天,巢长达14到18天。

【外型辨识】
鳞额编织雀在外观上与群织雀相比,具有较小的体型和不同颜色的鸟喙,后者为蓝色灰色。

【保护状况】
当前IUCN状态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鳞额编织雀主要分布于纳米比亚(除沿海沙漠区域外)、南非、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赞比亚南端,以及安哥拉西南的广阔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