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氏沙百灵
英文名:Botha's Lark
学名:Spizocorys fringillaris
【简介】
博氏沙百灵,学名Spizocorys fringillaris,为一小型鸣禽,属雀形目百灵科沙百灵属。该物种主要栖息在南非东北部的自由州和Mpumalanga省的高地等区域,偏好短山地草原。
【外形特征】
博氏沙百灵体长13-14厘米,体重16-21克。其上体呈灰褐色,重叠黑褐色条纹;下体偏白,胸腹略带黄褐色并掺有细小暗褐色条纹。眼纹深色,耳羽淡棕伴着轻微暗色斑点。翼和上翼覆羽为暗棕色,边缘较淡;尾部则呈暗棕,外侧尾羽有宽白边缘。喙橙粉色,尖端稍暗,腿部颜色呈粉红。雌雄特征相似,幼鸟颜色更深,上体有淡质边缘,喙颜色为角质色。
【生活习性】
博氏沙百灵栖息在排水良好的短山地草场,偏好过度放牧、裸露践踏的地域,避开稠密植被和岩石。其主要食物包括种子和昆虫,如甲虫和蛾类。觅食方式通常单独或双栖,非繁殖期则以小群形式出现。除了地面捕食,它也偶尔从空中捕捉昆虫,尤其是在炎热干燥天气。
【鸣叫特征】
雄性博氏沙百灵的叫声通常为干涩,"tchiree"或"teez-rrr",飞行时的群叫声则通常为柔和的"tirrup tirrup"或"chuk"声。
【繁殖习性】
博氏沙百灵繁殖季节为11月到1月。建巢于地面低矮草丛间,采用开放杯状结构和自然草茎,有时添加羊毛或毛发。每窝产卵数通常为2枚。一夫一妻制,两者都参与孵化和育雏过程。繁殖成功率约为53%。
【外型辨识】
博氏沙百灵与粉嘴沙百灵可进行区分,主要差异在于侧面的没那么明显的斑纹、头部脸部和尾巴上色的差异,喙的颜色和大小的不同以及侧面条纹的存在。
【保护状况】
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EN(濒危)。据全球估计,数量在1500-5000之间。其生态位不超过可能的最大覆盖范围43,000平方公里,但实际分布较为分散和稀疏。
【地理分布】
博氏沙百灵主要分布于南非的自由状态东部、Gauteng省的山地和Mpumalanga省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