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顶雀鹀
英文名:Chipping Sparrow
学名:Spizella passerina
【地理分布】
棕顶雀鹀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和中美洲。它们偏好分布在林地边缘、灌木草地和公园等半开放生境中,从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中部均有分布,具体涉及的国家有巴哈马、伯利兹、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以及美国南部等地区。
【外形特征】
棕顶雀鹀的成鸟在繁殖季节展现出鲜艳的外观,其上体呈现橙红色至锈色,灰白色的头及下体与栗红的帽状羽冠形成鲜明对比。该帽状羽冠在非繁殖季节时会变得较暗淡,转呈棕色,贯眼纹也不再那么显眼。幼鸟的下体有明显的条纹,上体呈棕色,带有细暗条纹,腹部和颈部无明显条纹。冬季,其羽色更加偏向于淡褐色,并伴有深色的眼线和暖棕色的帽状羽冠。
【鸣叫特征】
棕顶雀鹀的鸣叫声多变,雄鸟通过其颤音样鸣叫声来吸引配偶。这些鸣叫声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快颤音和慢颤音。快颤音元素的速度比慢颤音快约两倍,并且快颤音听起来像嗡嗡声或打鼾声,而慢颤音则类似于快速的手指敲击声。这种鸟的飞行叫声全年均可听到,表现为一种尖锐的纯音调叫声,持续时间约50毫秒,频率从9千赫兹开始,降至7千赫兹,再重新上升至9千赫兹。
【生活习性】
棕顶雀鹀一般倾向于形成松散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在迁徙季节和冬季。它们主要在地面觅食,也时常在树上寻找小型节肢动物和植物芽。该物种在迁徙期间主要在夜间飞行,其特有的飞行叫声使它们成为春季和秋季美国夜空中一个标志性特征。
【繁殖习性】
繁殖季自3月开始,直到8月结束。雄鸟会在繁殖季节开始时先于雌鸟到达繁殖地,并通过鸣叫来寻找配偶。筑巢由雌鸟完成,巢址通常位于距地6米以内的树或灌木丛中,由植物纤维和动物毛发构成,呈类似松散平台的形态。毎窝产2至7枚蛋,具有浅蓝至白色表面并带有黑、棕或紫色斑点的蛋,则由雌鸟独自孵化10至15天。在繁殖季节,棕顶雀鹀的饮食主要由昆虫构成,同时也会受到褐头牛鹂的寄生,这种外部压力有时会导致它们遗弃巢穴,放弃卵和幼鸟。
【外型辨识】
棕色帽状羽冠及明显的黑眼线是区别其他相似种类的关键特征。冬季时,棕色帽状羽冠及尖锐清晰的眼线成为重要的识别标志。
【物种区别】
与其他一些相似种类的雀鹀如褐雀鹀(American Tree Sparrow)、新美洲树雀鹀(Brewster's Sparrow)或布氏雀鹀(Spizella brewsteri)相比,棕色帽状羽冠和明显的黑眼线是区别它们的关键特征。冬季时,棕色帽状羽冠及尖锐清晰的眼线成为重要的识别标志。
【保护状况】
棕顶雀鹀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无危物种(LC)。尽管它在北美洲广泛分布且数量较多,但其生活史中的一些细节,如繁殖方式、种群动态、迁徙模式以及冬季生态等,仍然需要更多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