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雀鹀科 > 雀鹀属 > 黑颏雀鹀
黑颏雀鹀

黑颏雀鹀

英文名:Black-chinned Sparrow

学名:Spizella atrogularis

【简介】
黑颏雀鹀(学名:Spizella atrogularis),又称作黑喉雀鹀,原属于雀形目雀鹀科,现归属鹀科。这种分布在北美西南部至墨西哥中部的小型鸟类具有长尾巴、灰白的羽毛及繁殖季节雄鸟特有的黑色颏部和喉咙。

【外形特征】
体长为13至15厘米,翼展可达到19至20厘米,体重通常在9至14.8克之间。雄鸟在繁殖季节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黑色的颏部、喉咙和脸部前方区域,背部长有红棕色条纹。雌鸟以及非繁殖期的雄鸟面部黑色特征较为淡或缺失。它们具有灰白色头部和身体,腹部色泽更白,背部及翅膀边缘则呈现深棕色。喙为粉红色,而腿和脚呈现暗棕色。

【鸣叫特征】
黑颏雀鹀发出的鸣叫音似一系列轻快的哨声,由低到高加速颤动,宛如丢下的乒乓球滚动声。

【生活习性】
它们适应干旱和半干旱环境,栖息于各种灌木丛、鼠尾草丛和松柏林等植被类型中。它们以摇摆的方式飞行,在较低的环境中活动。在冬季,北方种群倾向于向南迁移,部分群体会进入墨西哥并降海拔。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从四月末到六月。雄鸟选择领地内的较高等位绰显位置来表现求偶炫耀。这时,它们会借助简陋的植物材料筑巢,而雌鸟则承担此角色,同时每窝育蛋2至5枚,并且双亲共同抚育幼雏,孵化期约13天。

【外型辨识】
这种鸟最显著的标志是在繁殖季节雄鸟具有黑色的颏部。这与相似的暗眼灯草鹀相比,更显修长,背部有红棕色条纹且翼尖呈棕色,尾羽不带白色。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名单,黑颏雀鹀被列为无危级别。

【地理分布】
繁殖栖息地主要位于美国西南部至墨西哥中部,包括加州北部至德克萨斯西部区,及犹他州南部和内华达州南部。一些种群在非繁殖期可能移向墨西哥境内。全球气候变暖对黑颏雀鹀的生存环境有负面影响,预测到2080年其繁殖范围可能不再适合现有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