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腹鹩鹛
英文名:Grey-bellied Wren-Babbler
学名:Spelaeornis reptatus
【简介】
灰腹鹩鹛(学名:Spelaeornis reptatus),隶属于雀形目、鹛科、鹩鹛属。体长约10厘米,体重约11克。
【外形特征】
上体呈暗橄榄棕褐色,下体则具灰色和淡黄色点状花纹。雄鸟额头至头顶中间为淡灰褐色,上背部和上体颜色渐变为暗橄榄棕,带有柔和的暗色斑点;脸部分(包括眉纹、耳羽、脸颊等)为淡灰色。下方部位,例如下巴和喉咙为白色,点缀着灰色斑点;胸部腹部呈现灰黄色,带有轻微棕色斑点;下腹部、大腿和臀部为深色并带有部分白色斑点。雌鸟颜色更暖,胸腹部为肉桂棕色,下部中央为灰白色。幼鸟特征介于雌鸟和成鸟之间,显得较为柔和。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常绿阔叶林的下层植被中,以及湿润的溪谷和洼地。中国境内多见于海拔1200-3000米,东南亚则在1400-2800米。全年留居,以陆地无脊椎动物为主食,通常在距地面约一米的密集草丛中活动。
【鸣叫特征】
其鸣叫声为一系列急促的断续鸣音,之后减弱并转变为弹性的倒退音调,类似于“pwwrriii'i'i'i'i'i” 或“pwwrree'e'e'e'e'e”。雌鸟叫声较为嘶哑,类似“pitcherrrr-pitcherrr”。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为4月至6月,在中国和缅甸均有出现。鸟巢为伴侣共同建造,结构内外两层,外部由干草、细根、蕨叶和树叶构成,内部衬以独特的防水白色物质,形成美观的杯状结构。鸟巢筑在地面或湿土堤的隐蔽处,一般附着于浓密的下层植被中。每窝产卵3枚,蛋壳白色至淡粉色,或遍布深红色或棕色斑点。
【外型辨识】
灰腹鹩鹛因其独特的分布区域和生活习性,容易与淡喉鹪鹩、钦山鹪鹩和长尾鹪鹩区分开来,值得注意的是雌鸟、雄鸟及不同年龄鸟儿之间的羽毛颜色存在细微差异。
【保护状况】
该物种保护状态为无危(IUCN:LC)。
【地理分布】
灰腹鹩鹛分布广泛,范围涵盖缅甸东北部至中国南部,特别是在中国的云南西南部和四川西南部;同样也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泰国西部。